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为什么说现在的人都需要学一点心理学?

我之所以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并不是完全为了考下证书,真的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涉足心理咨询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以前说是梦想,现在没资格这么说,长久以来我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当年高考完,跟同学谈论填报专业的时候,心理学是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后来分数出来之后是高出一本线几分,报二本是很有把握的,但是由于确实过线了当时填报专业一批志愿的学校也可以填6个,于是我看着名字随便选了几个一本学校填上了,也没想着能念一本,二批志愿的6个我认真的填报了想学的专业、想去的学校,其中有4个都是填报的心理学专业,结果你们可能已经猜到了,真的被一批志愿的某个学校截胡了,也就是我后来的大学学校,录取了刚刚过线的我。可能由于学校名字带着“中国”,而且学校地点在北京,我并没有很遗憾和沮丧,惋惜了两天之后就高高兴兴的做着各种准备去读大学了。我都怀疑自己之前的热血就是假惺惺。学“心理学专业”的想法就此作罢。

后来进入大学,社团招新,看到“沁心港湾”心理协会,毫不犹豫就报名加入了,协会是隶属于学校心理部的,有专业的心理专业老师指导负责,也对接学校各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印象深刻的就是参与组织开展5-6月份的5.25心理节期间的各类心理主题活动,那段时间是社团最忙碌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的,将心理关怀和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在校学子,育人育心,助人自助。

在“沁心港湾”是我离心理咨询最近的一段日子,但是却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之前我想要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初衷是因为我的家人。小时候我弟弟特别皮,还在上小学的他动不动就翘课去网吧玩游戏,他还很倔强,每当我爸爸把他从网吧里揪出来的时候都要打一顿,他就只是哭,也不跑也不闹也不说话,奶奶心疼孙子就骂爸爸狠心,妈妈什么也管不了。当时的我看在眼里,心里明白靠打孩子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可是爸爸那边根本说不通。由此只能是恶性循环。

作为姐姐,我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我想代替爸妈去引导教育他(虽然有点可笑,毕竟我才大他5岁,一个初中生而已,但确实是当时我的真实想法)。只能从弟弟入手,我试图跟他聊天,了解他的一些想法,打开心结。偏偏他的性格有点孤僻,无论我从什么角度去说,他就是不说话,现在看来,是我确实没有说到他的心里去。而且我现在通过学习心理咨询的课程也已经知道,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倾听咨询者讲的每一句话,尽可能让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是为咨询者服务的。

现如今我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我的弟弟也已经结婚生子,虽然现在的他已为人夫、为人父,已经长大,相对比较懂事负责任。我用“懂事”这个词来评价他,是因为现在的他依然不会主动吐露心事,跟我亦或是跟他的妻子,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在主动。弟妹会抱怨他下班后,做饭吃饭收拾完家务就钻进电脑房打游戏,如果不说让他陪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去陪。现在我们和弟弟的沟通和交流依然存在问题。他和我爸之间也有着无法逾越的心理鸿沟。我认为是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使然吧。我希望有一天他能释然,希望有一天能和他真心换真心。

其实弟弟只是我想要学习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导火索吧,如今我们各自有小家,我女儿也已经2岁了,现在的她正处在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如何正确引导她如何与她相处才能顺利度过这个“可怕的两岁”,也是我目前的一大困惑。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和谐充满爱,我想从提升自己开始,从专业的角度去感受人类的情感,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师。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属于物质层面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人的物质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社交(也就是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在不断追求高层次需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压力和心理问题,看似乐观开心的我们,却在一群人的狂欢之中,内心深处倍感孤独。越来越多的抑郁、焦虑、强迫、妄想等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这些不好的情绪慢慢积压起来终有一天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工作竞争、家庭矛盾、婚姻情感、亲子教育等,这些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缩影,也是直接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社会,我们避免不了要和这些生活缩影打交道,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应对这些生活写实带来的变化,人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来应对这瞬息变化的世界!

现在的我正在慢慢学习当中,我选的老师也很不错,讲课娓娓道来,结合大量的心理学案例让我们理解学习,我现在也学着用所学去理解和处理与家人与身边人的一些人际关系。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相信我也可以考下心理咨询师证书,去帮助和服务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