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没有研究的教学不如让学生自己学

现代教学跟以前有很大区别,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从注重教到注重学,这一转变已经被广泛认可并逐渐扩大实践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到了今天仍然适用,不过其内涵和操作有很大的区别。古代或者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一是一,二十二,学生只要记住会用就行。现代教学则是学生先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设计出解决方案,来纠正学生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以前,教师研究知识就可以。现在,教师不仅需要研究知识,还需要研究很多。

在目前形势下,教师不做研究,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说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都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知识

课本知识是教学根本,教师首先要把教材研究透彻。这种研究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是需要进行立体式研究。

1.知识的框架和逻辑关系

国家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这本书想让学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完成这本书的目标?这本书都有哪些知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教师面对一本课本,首先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才能保证课堂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就蒙头开始教学,那么,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2.知识广度和深度

每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需要教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挖掘。给学生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往往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给学生讲明白。有些教师只有干巴巴的知识,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学生听完后云山雾罩,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平时,我们说学生学习浮在表面,深入不下去。很多时候,教师对于课本知识也是浮在表面上。没有对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深刻理解,很难将知识讲明白。

3.知识纵横向联系

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它知识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教师需要将这些知识联系都研究清楚,给学生设计好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搞清楚知识联系。

4.知识的现实联系与运用

知识的研究不仅仅仅停留着课本,还需要教师联系社会现实,搞清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学以致用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学习就失去了根本目的。

二、研究学生

学生是教师教学最大目标。教师讲得再好,研究再透彻,学生学不会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1.学生兴趣和习惯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自己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连学生兴趣都不知道,很难获得教学的成功。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或者是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找出问题所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相比学习习惯,教学知识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2.学生知识缺陷

学生知识缺陷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进行高层次分析的入口。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既暴露出学生知识问题,也暴露出态度、能力和技巧问题。这一些都需要从知识缺陷入手去分析,或者说要分析好学生的错题和丢分点。

3.学生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研究属于较高层次的研究,一般老师需要进行一定训练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也是解决学生学习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能力和素质不提升,学生学再多的知识,做再多的题,实际分数和水平也不会有很大提高。能力和素质都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分析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缺陷,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进行培养。

4.考试分析

考试分析是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工作。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这不仅具有教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现在高考竞争较为激烈,学生还需要通过高考获得进入理想大学的资格。另外,考试中问题暴露相对全面,可以分析出学生心理、态度、能力、习惯、思维等多方面问题。如果后期纠正措施跟上,那么对学生将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方法

知识和学生都研究透彻了,那么还需要研究方法。只有恰当的方法,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1.教学手段

现代技术发展,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面对多手段,教师要选取最适合的方法,到底是使用动画、视频,还是使用投影和多媒体;到底是学生讨论,还是教师讲解;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

2.引导策略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能霸占课堂,不能一讲到底。教师应该从教师讲授者转变到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引导就需要方式方法,启发式、探究式、问答式等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式方法、

3.检查方式

学习受遗忘规律的影响,需要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教师要研究检查和跟踪的方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没有这项工作,教师工作可能是白忙活。教过一个月以后,学生忘得一干二净,教师还需要从头再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研究还是跑不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个方面。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研究透彻了,教师才有资格成为新时代优秀教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