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精通各种技术体系, 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 大家怎么看?

最近有网民留言称,“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近年来在网络上,35岁现象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这份留言再次戳中了部分人的痛点。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新闻发了什么不重要,新闻发在哪儿很重要,为什么而发最重要。

这类事情发在中央官网上,显然不是为了让人通过蛛丝马迹去寻章摘句做探案奇侠的,因此高赞答案纠结这程序员是不是真的毫无意义,这种事连夜搞了热搜,做了通稿,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意图很明显,要解决中年失业问题。

中年失业这事不完全是个职场年龄歧视问题,它实际上是个社会保障问题,甚至是个社会稳定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哪怕最乐观的人也没法否认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老龄化的趋势目前看不到任何扭转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就是一个如天之大的问题。

对当代中国政策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政策史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个就业史,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多次主动进行逆城镇化甚至逆工业化的国家,逆城镇化和逆工业化的社会代价有多大,稍具常识的人都明白,但哪怕承受着这么巨大的代价,也要坚决硬啃就业问题,套用鲁迅的话说,中国人唯有在这个问题上会如此激进。

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还记得,进城务工人员的官方称呼是怎么从“盲流”一步步演变为“自由劳动力”,最后又变成“农民工兄弟”的。

如此大的话语转向只用了不到10年而已。

一个社会变的让人完全认不出来,只需要几年而已。

中年就业歧视以及中年失业,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中,事实上意味着把主要人口排除在了就业市场之外,这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以就业为最大政治正确的国家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老龄化的人口需要足够庞大的养老金,而养老金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就业人口去赚,在人口出生日益下降,青年劳动力供应持续收窄的情况下,就只能指望中年劳动力了。

劳动市场如果只接纳年轻人而不接纳中年人,财政在账面上是做不平的。

这种时候,谁对中年人搞就业歧视,谁刻意把中年劳动力排除在就业市场之外,谁就是在和国家的账本过不去,谁就是在和中国70多年来最大的政治正确过不去。

现在政府官网发这个新闻,是在用具体事例来引发共鸣,逐步塑造社会共识,积累政治资本,蓄养民意。待时机成熟,大概率会找一两个不长眼的二傻子出来抓典型,这种用来儆猴的鸡,死相大概率会非常难看。

用几年时间,形成一个以接纳中老年人口为常态,对中老年劳动力习以为常的就业市场,并形成严打就业年龄歧视的社会氛围,让年龄不再成为找工作的最大障碍,这也是现实条件下能为老龄化社会所做的最大限度努力了。

这个进程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就像当年“盲流”用了不到10年就转变成“农民工兄弟”一样。

但愿各位企业领导能够识相一点,别在这个档口去当那只用来儆猴的鸡。

至于我们普通人,那当然是支持咯,谁都会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谁也不想一过35岁就被开除人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