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国内高校8大等级, 第4等不是学霸基本考不上, 你是哪一档

教育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关注的话题,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迁越,也是不少人的梦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升级。

社会对学历的看重,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期待不小,种种因素的合力,让学生承担了很大的学习压力。高考以及不再只是一场考试,很多人赋予它丰富的意义,对过去人生的检测,将来人生的转折。

高考成功,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了不少高中生的“终极理想”。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不像从前那样,有很高的含金量。从前,大学生代表着高学识好找工作,是受人尊重的。

现在的大学生,成为了不少行业的门槛,从行业“天花板”,到行业“地基”。大学生“含金量”下降,打消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所有的大学都“不值钱”了吗?事实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国内高校8大等级,第4等不是学霸基本考不上,你是哪一档

国内高校分为8大等级,等级越高大学含金量越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就越容易。基础梯队的是六七八等。六七八等院校的划分是以省份为依据的,六七等属于省部高校,是大学的“中坚力量”,数量多,接受学生人数多。

考入这部分高校的学生,一般是班级里的中等生,尖子生占极少数,在这些院校就读,专业很重要,报考有发展潜力的热门专业,毕业求职会有一些优势,

第八等是非省属高校,一般来说由公办二本,和民办三本院校组成。在第八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就业中不占优势。学历无法让人“眼前一亮”,专业技能的掌握就尤为重要。在这样的院校中就读的学生,要注意专业的学习,在学历上无法占优势,可以在实践上超越别人。

4、5级院校,基本被211大学“占据”,从历年录取情况来看,第四等一般是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直属院校。投档分数在600左右,一般来说,要考到班级前五,省内五万名以内的学霸才能挑战。

第五等是地方院校,多以省省会名命名,这些院校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给本地学生提供更多上名校的机会。考本省的211会比考外省的211相对轻松一点。

前三级成了985院校的“角斗场”,是中国高校的“天花板”,尤其是其中的c9联盟,几乎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尖水平,和发展方向。

高考竞争激烈,想要考入前四等名校,不能有任何松懈

学习是一场长跑,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也需要冲线拼搏的爆发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存,共同激励是很好的办法,长期目标可以是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短期目标可以是下次测试的成绩,今天随堂测验的正确率,甚至给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短期目标越具体越好,不能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要是稍微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这样才能给学习提供动力和激励。

持之以恒是学习不变的重点,人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也不能高看自己的毅力。每个人的能力水平是大致相同的,造成人与人差距的很大原因,是毅力的不足。

微末的差距,因为长年累月的积累,变得不可逾越,不想被别人“落下”很好的办法,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把学习任务量化,比如每天背十个单词,练习两道题,少量的练习积累起来,会有很大效果。

坚持听好每一节课,知识是连贯的,一节课没认真听,就会打破知识的连贯性,“上课捡了一支笔,就再没听懂过数学课。”虽然是夸张的描写,但也能从侧面论证,学习连贯性的重要。

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考入后四等大学的学生更要努力

高考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更不是学习的终点,大学才是学生补充知识的黄金阶段。经过12年的学习,学生对基础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到达大学是为了展开专项深入研究。

大学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图书馆,论文网站等,都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大学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没有考入名校的学生也可以“逆袭”。人们之间的差距是因为细节拉开的,也可以用细节追平。

普通大学的学习氛围,可能比不上顶尖大学,学生需要培养自身的自制力。在其他同学准求安逸生活的时候,坚持学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脱颖而出,成功的感觉会成为很好的动力。

大学只是接触深层知识的大门,想要不断加深自身学识素养,可以继续升学,考研考博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