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很刺激, 17名同学考研录取经历大悲大喜! 华中师大天大公示补录名单

当2022年考研充斥着各种让公众看着不满意的情况,什么初试低分考生挤掉高分考生,什么本校考生保护,什么双非考生歧视……虽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正常的高校录取之上,但是高校的自主权让人们看着有点别扭。

不过高校的考研录取自主权,在补录的设定之上,让人们还是开心了一下。

堪称天上掉下来馅饼了。有17名学校在考研过程中被华中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成功补录。看似过山车一样的录取过程,让这些考生经历了大悲和大喜。

其实大家对于考研复试录取中的现象是质疑其不公。但是对于高校和那些高校教授而言,这些自主的权利更有利于招收到更好的学生。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社会上的声音反对的居多,而在高校教授们的嘴里则是一致支持。

一、高校考研录取跟高考录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录取方式

研究生录取主要是为了以后往研究型人才发展,高考录取更多的意义还是选拔考试。这就决定了两种录取方式的不同之处。

二、高校导师跟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与本科期间的师生关系不同。

在本科期间,老师更多的指代一种职业,可能博导也代课,也被称作老师。但是到了带研究生的时候,则更像古时候的师生关系,关系更亲密,感情交流更丰富,有的导师真心把带的研究生、博士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

三、关系的不同导致导师选择录取考生的差别很大

每个导师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像我们说的有的学校歧视双非考生。但是如果你正好在这个学校碰到一个研究生导师,他原来就是一本毕业于双非院校,后来一步步努力成为教授,再带研究生,你觉得他会歧视双非考生么?反而有可能他会更加注意双非考生,选择其中的苗子培养,因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四、研究生复试,除了考虑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之外,还要考核与导师之间的眼缘。说白了就是,你成绩合格,能按照标准考上研究生,导师看你顺眼就大概率能录取你,为什么本校生吃香,容易挤掉跨考的考生,因为本科期间这些学生就天天在导师面前晃悠,大家知根知底。你是导师的话,会选一个熟悉的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不熟悉的不知道性格的孩子呢?这其实就是人之常情。

所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内幕”和奇怪的事情了吧。

图源网络,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和点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