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日本“宽松教育”已然失败, 中国“双减”会步其后尘吗?

日本是宽松教育失败了,那我们中国的“双减”会吗?

这不是中国媒体一家之言,而是日本媒体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企业承认的。

回顾日本的“宽松教育”

自1976年以来,日本针对当时“过密化教育”、过热化考试竞争以及中小学自杀事件频出等“教育病理”, 提出实现“有宽裕的充实的学校生活”这一目标。1977 (高中1978年) 版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 为落实“有宽裕的教育”, 战后第一次削减了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 并设置了不开展教学活动的“宽松时间”, 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发展个性。这个学习指导要领在四年后 (1980、1981、1982年) 分别自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宽泛地说, “宽松教育”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步的。

然而,在2016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无奈宣布日本结束推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宽松教育”。究其原因,当时日本政府和媒体归结出了以下原因:

(1) “宽松教育”导致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下跌, 并造就不负责任、胸无大志的“宽松世代”;

(2) “宽松教育”导致社会阶层间学习能力差距不断扩大, 引发了新的教育的不公平。

(3) “宽松教育”导致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 进而抑制中产家庭的出生率;

(4) “宽松教育”削弱公立学校的竞争力, 养肥了私立教育机构。

(5) “宽松教育”的宗旨值得肯定, 但所采取的减少课时和教学内容等措施非常有问题。

事实上,我们发现日本的宽松教育几乎大部分时间和日本“失去的30年”重叠,日本的整个社会经济竞争能力在全球每况愈下,到底是教育改革导致了日本竞争力的下滑还是经济下滑导致了日本教育的失败,尽管这个相互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不是巧合。

警惕“双减”步日本“宽松教育”的后尘

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双减”,我们的确有警惕的必要。一种教育模式的巨大变化,影响的不只是当前的教育方式的转换,而是后来的若干年和若干代人。就像日本的宽松教育一样,尽管自2016年开始就已经废除,但这种惯性仍然使得日本以后的若干年深受其害。几十年的宽松教育已经培养几代人,这些影响将是深远的、长期的。如果我们不警惕日本的宽松教育所带来的长期的、负面的影响,那么就很可能步日本“宽松教育”的后尘。

之所以我们要警惕“双减”变成日本的宽松教育,是因为“双减”的有些举措和“宽松教育”非常相似。比如,削减校内课时,增加自主学习时间,降低考试难度,减少学习内容等,其核心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减少“填鸭式”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核心目的和日本的“宽松教育”类似,主要是减少家庭负担,提升人口出生率。

当前已有一些苗头开始显现,公立学校在大幅削减教学时间和降低考试难度之后,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反弹的苗头。比如2022年广受争议的中考试题过于简单,无法起到选材的作用。由于双减在削减校内学习时间的同时,关闭了大量的校外补习班,很多认知能力不足的群体,已经开始出现群体躺平。这点非常类似于日本“宽松教育”的“宽松世代”,这类群体正在安然接受“躺平”。甚至于有部分人士开始极力倡导去外语化,这种短视的做法正是“双减”带来的副产物。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群体都在接受双减。事实上安然接受双减的只是大部分某种阶层的人,而另一个阶层并没有接受所谓的宽松教育,他们仍然在鸡娃教育下继续前行。这就会导致最终我们和宽松教育一样的结果,两个不同的阶层分化逐渐加大,这一点已经被美国的下层公立教育验证过了。

尽管,我们实行的双减和日本的“宽松教育”或者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一些差异,或者说是执行的背景不一样,但是它客观上也有可能最后形成日本“宽松教育”失败的后果。不得不防。

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避免“宽松教育”的陷阱?

我想,我们绝不想重蹈日本“宽松教育”失败的覆辙,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过度宽松”教育的陷阱呢?

有几个方面,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1、课时减少要有度,内容减少要有限。

校内教育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放羊式的教育成功率注定很低。同时,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基础知识,缺乏基础教育的青年是可怕的。教材不能过度精简,保证高中学历的青年要知识要基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不能让大学教育来扫盲,这是不合理的。

2、考试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能达到教育选材的目的

一定的应试能力不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学能力,同时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一种培养。如果我们过分为了迎合双减的实施,大幅降低各种关键考试的应试难度,那将非常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如果缺乏对学生学历能力的必要分层,后续的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不但浪费人才,也严重浪费公共资源。

3、不要轻易放弃深度学习的机会,认知能力不足的家庭更应该努力学习

如果不想被同龄人拉开巨大的差距,或者不想再重复父辈的生活,我们希望贫二代的孩子们努力起来,改变现状。因此,对于广大公立的乡镇学校,我们可能不应该过度地宣传“宽松教育”让人躺平的"舒适",而是要提供更过能激起人奋斗的正能量信息。不是人人都适合双减的,特别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孩子们。

写在最后:日本的宽松教育已经被证实失败,美国的素质教育对于他们的下层人民来说同样也不友好,所以我们的双减一定不能步这些国家的后尘。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双减”并不意味着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躺平,教育和其他事情一样,它也遵循这丛林法则。如果我们接受日本一样的“宽松教育”,不要说30年,我想也许要不了10年,我们就会悔不当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