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7所学校“民转公”, 高新民办学校还值得期待吗?

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按照政策规定,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民转公”的过渡,西安也紧随其后,目前已确定38所学校转公

2022年,是西安义务教育阶段动荡起伏最大的一年。自从西安传出民转公消息后,家长们本就异常焦虑,今年六月份,转公名单一出,家长群内立刻“炸窝”,尤其是高新区的家长,有的认为自己很幸运,有的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政策初衷是向好,但是落在每个家庭、个体身上却千差万别。

高新区7所民办学校全面转公: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西安高新第二小学、西安高新第三小学、西安高新第四小学、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

整体看,高新区最好的教育资源基本全部“公化”,而目前家长们所熟知的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高新一小东校区等因符合“六独立”原则,目前安全,仍为民办。

民转公,受影响最大的是谁?

国家实行“民转公”政策,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普通老百姓孩子的上学问题,让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绝大部分人,说白了就是为教育公平和共同富裕大目标服务。

一项政策的出台,出发点绝对是向好,但总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无可避免。比如,热爱优质民办的家长。

这部分人,大都是中产阶层或者高产阶层。

高产阶层早已实现财富自由,他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国际化,即使民转公,他们的孩子依然有很多的优质教育渠道,比如出国留学或者借用外籍身份考国内大学等。

而最艰难的当属中产阶层,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并未完全达到可以自由选择的地步,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投资教育来巩固地位,并在现有的财富基础上去实现更高的财富自由。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能撑起他们这样野心的只有民办学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将孩子送进新民办也不愿选择公办学校的原因之一。

高新民办学校今年还值得摇吗?

已转公的学校,最大的受限因素便是资金,全靠财政投入,必定吃力,这样的状况势必会引起该校生源、师资等发生变动,不稳定因素过多。

民转公,教育行政部门不会再审批新的民办学校,这意味着未来民办学校的数量只会更少,但是西安家长对民办学校仍有大量需求,民办的生源优势、管理优势、教学优势及资源优势等仍吸引着中产家庭,在民办学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优质民办只会越来越抢手,而且未来想上民办,要求和成本只会更高,这会出现新的“抢位”,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物,注定它只能为少数人所有。

对于高新民办小学的骤减,家长也不必过分忧虑,目前保留的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高新一小东校区仍是绝版福利,可以奋力冲击,尤其是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这所学校是由西安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牵头,带动西安教育整体水平而建,依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五位院士坐镇,其中三位中科院院士,一位工程院院士,一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无论是后台背景、学校师资,还是管理制度、教学水平,都着实强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