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日前,省考和事业单位的成绩陆续出来,进面成绩再创新高。同样的岗位,同样的需求,2019年进面可能只需要165分左右,而2022年190分甚至200分都可能成为陪跑者。
“考编热”的背后凸显的是公众对稳定的共性需求,也有人戏称“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时代的洪流像一双无形的手推着我们不断前进,人人都渴望“上岸”,也有人不断被现实打翻在沙滩上。
我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准备考编考公,每年都能进面试,也因为相差零点零几分总是陪跑。作为一个非常有共鸣的“考编人”,我所分享的,正是我考编四年的经历和感触。
从24:1到200:1
我出生于陕西一个小县城,身边许多同学、朋友、亲戚就职于体制内的,虽没有过大富大贵,但也至少可以做到收入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就读专业对口工作基本都在离家较远的地方,考编相对来说更适合自己,两者碰撞下选择考编这条路。
因为2019年就开始第一次考编,所以感触更为深刻。
近年来考编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数在逐年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从最直观的报考数字来讲,2022年全国有212.3万人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审查,但实际录用人数只有3.12万,也就是说一个岗位有68个人在竞争。
我个人面临的状况可能更残酷一点。同样的专业限制,同样的岗位,2019年我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招录比是24:1,而今年则达到了200:1,176个人的增加落在个人身上,都是夜以继日的苦读和一场又一场的激烈“厮杀”。
从考试难度来讲,考生笔试分数更是水涨船高。比如2019年普通岗位165左右就可以入围面试,到今年190左右才勉强可以进入面试,从以前有证就行到现在开始限制专业。
另外,从近两年公务员拟录用公示名单可以看出,一些名校考生也涌入到考公的大军中,无形之中给考公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半年工作,半年备考
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没这么卷,没怎么复习就运气很好地进入了面试,当时感觉考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结果到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非常努力地复习,也进入了面试,但是结果总是差点。
最近几年,我自己身边考编的人越来越多。
每次在图书馆复习,都“一座难求”,大部分人都是来准备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的。有的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有的跟着平板学习最新的网课,这样的氛围与高考备战的阵势无异。
为了考编,很多题本来来回回做好几遍,粉笔题库几乎刷穿,每周的模拟考试更是从未间断,考编资料像小山一样堆放在一起。每天风雨无阻地在图书馆和家里两点一线,图书馆的阿姨看到我都会笑着说一句,又来了。
其实对于“考编人”来说,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很多选择全职备考的考生,一旦毫无经济来源,就会加重自己的焦虑情绪,非常不利于学习,有可能还会面临来自亲朋好友的催促和压力,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所以这方面还是很感谢家人的支持,让我在经济方面顾虑不是很大。每年只上半年的班,剩下半年都请假用来复习,也牺牲了很多社交活动,和许多朋友动辄半年不联系,被朋友打趣说是大忙人。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大概就是,有时候父母的朋友会问到孩子现在在哪里工作,父母笑着说娃现在边打工边学习呢。
这句说得完全没问题,但是却更坚定了我一定要努力备考的决心,以后在别人问起工作的时候不需要支支吾吾,可以更有底气一点。
其实考编以来内心还是很煎熬的。因为考试情绪紧张,额头上长了很多闭口和痘痘,别人备考喝咖啡,我喝消炎药。
做好时代“答题人”
努力的程度虽已经做到最好,但依旧有时候会有运气的因素。
包括我身边也有很多笔试第二,但是面试的时候岗位第一放弃,最终递补上岸的。所以说,努力和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运气也有一定的加成。
记得在2021年考出自己历史最好成绩并入围面试之后,周围的所有人都在祝贺我,说我这个成绩一定没问题,也被同事各种打趣,给自己无形中也提振了很多信心。
然而面试之后,总成绩公布的时候发现,第一名笔试比我高十分。在自己确实花费了最大的精力,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时,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当头一棒。包括每次考试都能够顺利入围面试,但是最终都铩羽而归,也是真的想过就此放弃。
促使我坚持到现在的是看到微博上,一些年龄比我大、生活压力更高的考生仍然不放弃。还有每次失败过后父母家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加上自己的不甘心,这些都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考的决心。
有人认为,“考编”只是一种择业模式,是实现价值的一种方式和路径,并非唯一选择。但对于我们千千万万个考编人来讲,过程或许可以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但是结果仍然是最重要的,毕竟很少有人愿意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只是为了精神层面的进步,而不去注重实在的工作岗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只能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事各行各业,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我们踏实肯努力、谦虚能自嘲,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只愿我们千千万万的考编人能够保持本心,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更新自我,造福社会,做好自己人生的题目,当好时代的“答题人”。
注:本文主人公EST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