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名医名师录丨如何让孩子变身小小艺术家? 来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寻找答案

你知道什么是现代艺术吗?现代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吗?如果你是一位小艺术家,你会创作什么的作品来表达你的情感呢?以上这些问题,孩子们可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陶怡老师的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陶怡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副校长,区“跨学科”学科骨干,是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在地文化(场馆)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的先行者。当下,陶老师和其他五位志愿者导师一起,在四年级整体推进实施在地场馆课程2.0版本《K11小小现代艺术家》。

上海黄浦,赞6

交大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借助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办学的契机,以创新教育为载体,围绕“儿童味道、上海品质”办学目标,进行了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参观K11艺术作品

以在地文化(场馆)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并实施推进的一系列特色课程,是交大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凸显独特办学理念和品质追求的优质课程,也是学校“童味”教育赖以完整⽀撑、彰显个性和发挥优势的品牌课程。

学生参观K11艺术作品

教师与课程的邂逅也是要讲缘分的,陶老师早在2016就开始尝试开发在地文化课程,他以“绍兴路出版社一条街”为资源,开发设计的《品味绍兴路》课程,当时就获得了区乡土课程一等奖。当陶老师调任到当时坐落在嵩山路上的原卢湾三中心小学,毗邻的K11艺术购物中心激发了陶老师开发设计新课程的强烈兴趣。

学生现场探究K11艺术品

和我们平时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方式不一样,在地文化(场馆)课程,需要教师开发者,通过搜集资源的各种信息,梳理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体系的相关讯息,结合学校课程目标和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的相关格式,形成有序列的学习活动安排,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进而传承和发展海派“海纳百川”文化熏陶的指向。对于有想法的教师来说,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场馆,本身具备丰富的已设计好教育资源梳理和按图索骥的学习流程,反而没有挑战性,像“K11艺术购物中心”这种开放、公共、非教育专业的场馆犹如埋藏在沙砾中的金子,更吸引人。

学生与K11艺术家合作

学校K11场馆课程的1.0版本《藏在商厦里的艺术馆——K11艺游之旅》,以将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各楼层的公开展示艺术作品作为研究目标,带领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调研来了解现代艺术的奥妙。在K11“CHU”美术馆教育部人员的大力协助下,陶老师定期带着孩子们在商厦的各个角落寻找艺术品,跟着中外青年艺术家学做各种艺术作品。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现代艺术作品,发现和古典艺术差异较大的是,现代艺术和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很多现代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就是在传统物品上进行二次、多次创作;很多现代艺术品的创作材料,就是使用我们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很多现代艺术品的创作题材,就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学生与K11艺术家合作

新冠疫情的肆虐,让课程不能再组织孩子们集体外出探究活动。那该怎么办呢?结合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改革,陶老师对课程进行了“升级换代”:把课程核心从对K11场馆的现代艺术学习,迁移到孩子们尝试设计制作艺术作品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来;把学习主体从物转移到人;把K11艺术购物中心公开展示的模式,搬到学校“摘星图书馆”里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布置;设计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征集学校现代艺术作品”的驱动性情境,来调动学校开展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学生艺术作品:口罩画笑脸墙

在近期学校面向全区中小学,进行了主题为《融合与创新》的跨学科课程研讨展示活动,陶老师和青年教师鲁老师携手进行《小小金牌导览员》的教学展示,同时也向来访嘉宾展示了部分学生现代艺术作品。在交大附属黄浦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小艺术家们勇于实践,融合语文、自然、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敢于创新,设计和制作了一个个源自生活、表达情感的富有童味的现代艺术作品。

学生艺术作品:口罩画

而像陶老师这样关注儿童综合发展的教师,交大附属黄浦实验小学里,还有三年级的《少年邮局》团队,五年级的《走进新天地》团队,还有一二年级数不胜数的四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团队......正是这样的团队,让“在这里,童言可以无忌;在这里,童心可以飞扬;在这里,童年可以难忘”的校园“童味”文化美梦成真。

“在地文化课程的实践,不仅是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让大家感受到校园、城市乃至整个世界的美好。”——陶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