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 > 小学

旧闻新说|还记得吗? 您上学时的课间十分钟都会做点啥?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路柳爽刘英文实习生崔景琨美编周航

近期,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被约束”一事备受社会关注,多地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提出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您还记得上学时,您的课间十分钟是如何度过的吗?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课间十分钟就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北京的中小学师生慢慢摸索出了适宜课间十分钟的玩法,比如跳绳、跳皮筋、踢毽、抛沙包、“老鹰捉小鸡”,是最为热门的几项活动,当然,还有“斗鸡”、打乒乓球和练单双杠。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开展了一次全市中小学生视力普查,结果显示近视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高,北京决定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套8节眼保健操。自此,“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的熟悉声音便伴随一代代中小学生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很多孩子的课间悄然变了样,一些学校拖堂现象比较严重,下课铃响后,老师还继续讲课或者说事。不少读者、学生投稿给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呼吁把课间休息还给学生。

减轻课业负担、保证课间休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1996年,国家规定的第七套广播操率先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中推广。课间操,成了中小学生的每日必备活动。

2005年秋,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至25到30分钟。北京不少学校的课间操开始以花样方式“打开”:除了传统的广播体操外,韵律操、武术操、流行曲热舞等特色课间操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时至今日,围绕课间十分钟的讨论仍未停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们锻炼和放松的需要,仍要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努力。

您最爱的一项课间活动是什么呢?咱们评论区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