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广西 > 高考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 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 33岁的他还要再战

广西省某高中的补习班里,一群学生正在紧张地复习。

他们都是高考失利的复读生,期盼着能通过一年的努力获得理想的成绩。

突然,教室门口走进来了一个人,他个子不高,身形消瘦,眼角上的皱纹和嘴唇旁的胡须显示主人已经不再年轻。

学生们有些发蒙:“是新的老师吗?”“应该是吧,看上去年纪不小了。”

直到被猜测的主人公目不斜视地走到了一个空着的座位上,拿出了书本开始复习,大家这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复读生。

他叫唐尚珺,已经33岁了,迄今为止他已经参加了13次高考,还准备冲击第14次,是名副其实的“高考钉子户”。

唐尚珺为何对高考如此执着?他究竟想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他的家人对这件事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我想跳出农村”

2009年6月,唐尚珺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那时的唐尚珺还是一个刚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懵懂无知的少年,面对着城市里的一切惶恐又新奇。

在大山里,他是一家人的骄傲,以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在这里,他很快感受到了和县城同学间的差距。

别人小学就学过英语,而他从没听过,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看着那些字母像是在看天书。

压力和挫败感很快让这个有些骄傲的男孩被打击得体无完肤,成绩也一落千丈,那一年的高考成绩,唐尚珺现在提起来都觉得惨不忍睹。

372分,只是刚过三本线。

拿着成绩单,唐尚珺的眼泪打湿了上面的字迹,也灼烧到了他的掌心。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省防城港市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有五个孩子,他是最小的,哥哥姐姐们只读到了初中,他是家人眼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可被一家人视为骄傲的他却考出了这样的成绩,他不仅觉得丢人,也觉得愧疚。

“复读吧,我一定能够考上好大学的!”唐尚珺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也向家人征求了同意。

在他就读的学校,复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有十几个复读班,一千多名复读生,所以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觉得没考好就去复读,这很正常。

家里人也是这么觉得的,哥哥姐姐和父母先是安慰了他,父亲告诉他不要有压力,好好考试,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走出大山去!

他们的小山村里也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90年代,村里有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当了官,帮村里修了路。

所以村民们都觉得,只要考上了好大学,这一生就不愁吃穿,还能帮扶家乡。

几乎所有的家长会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个思想: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辈子就不愁了!

唐尚珺的父母也是这么勉励他的,于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成为了他的执念,再后来成为了困扰他小半生的一座“大山”。

唐尚珺告诉自己:“知识改变命运,我一定会跳出农村,走出大山!”

瞒着家人的复读之路

复读的过程中充满了压抑和苦闷。

班上的氛围比较沉闷,大家都在忙着学习,不怎么说话,这样的环境反而让唐尚珺觉得比较自在。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曾经学不会的物理和英语,复读的时候唐尚珺依旧抓瞎,试卷上满是红红的叉,急得唐尚珺整夜睡不好。

在这样的状态下,复读的效果可想而知,于是2010年的第二次高考,他考了405分,依旧是三本。

说不失望是假的,但家人还是尽量安慰唐尚珺:“上个大专也挺好的,学一门技术,将来找个好工作。”

唐尚珺却想再复读一年:“我第一次考了300多,第二次考了400多,那第三次不就能考到500甚至更高的分数了吗?”

抱着这样的憧憬,唐尚珺再次踏上了复读之路,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连他的老师也是在复读班上看到他以后才知道唐尚珺没有去大专报到。

于是那一年,唐尚珺用着家里人给的上大专的学费,继续复读。

“第二年高考考好了再告诉家里人,就没事了。”唐尚珺这么安慰自己:“爸妈会理解的。”

如果没考好呢?他没想过。

唐尚珺告诉家人,自己被南宁机电录取了,家里每年给他凑17000元,5000元用来交学费,剩余的部分用作生活费。

而唐尚珺只到南宁机电感受了半天,就退学回到了母校钦州二中继续复读。

那段日子唐尚珺过得十分煎熬,复读学习的压力,还要应付家里人的询问,让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成家,大多在钦州工作生活。

每当周日出入校园的时候,唐尚珺心里都十分忐忑,看谁都觉得像自己家里的人,走路的时候都不敢抬头。

即便他如此小心,还是被家人撞见过两次。

一次是三姐带着外甥坐公交的时候远远地就认出了他,还打电话询问:“你不是在南宁读书吗?来钦州干什么?”

唐尚珺支吾着说自己的同学生病了,过来帮忙发募捐的传单,这才蒙混过去。

还有一次是去书店的时候,刚好被广场上带着孩子玩耍的三姐看到了,还喊了他的名字。

慌不择路的唐尚珺躲到了一辆面包车后面,又觉得这样更加可疑,又主动走了出来,告诉三姐自己只是来找同学玩。

尽管三姐有些怀疑,但又想着自己的弟弟那么乖,也没想到唐尚珺连上大学的事情都会撒谎,又被唐尚珺蒙了过去。

有很多次,唐尚珺都想向家里人坦白,可一想到会面对家人,特别是父母失望的眼神,他又把这些话咽下了肚子。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村民知道了以后,笑话自己的父母。

唐父唐母都是十分要强的人,唐尚珺又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他不想让自己成为村里的笑柄,让父母受人嘲笑。

复读的时候他也加倍努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本上,在别人看来十分枯燥的过程,他却适应良好,专注做一件事情让他很是享受。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1年,他考了475;2012年,505分,过了二本线。

从第一次的300多分到第四次的500多分,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可唐尚珺依旧不满足,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再冲一冲,考个好一点的一本。

而且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个不曾与外人说过的愿望:他想考清华。

在别人看来,一个只能考300多分的学渣怎么可能考得上清华,连想一想都是一种奢望。

但唐尚珺一直都抱有这样的期望,他总觉得自己每次都能进步一些,那总有一天能够获得足够上清华的分数!

到时候他就能够荣归故里,把录取通知书放在家人面前,报答家人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四次高考把唐尚珺打击得体无完肤,可他总是不愿意放弃,仿佛跟复读“杠”上了,不考上清华不罢休。

2013年的高考,他考出了一个很理想的成绩——537分,刚过一本线,如果是平常人或许会就此止步,可唐尚珺却热情满满,他觉得自己还能考得更好!

“我就是一次次不服。”

他又一次踏上了复读之路,但因为过了一本线,学校给了他更好的待遇,学费免了,每月还有400元的补助,宿舍也换成了人少一些的宿舍,他还进了重点班,学习环境更好了。

但有一个新的问题横在了他的面前:在家人那边,今年他从南宁机电毕业了,该参加工作了,家里也不会再给他支持,尽管学校有补助,但也不够,剩下的生活费又该去哪里找呢?

唐尚珺先是想着和同学朋友借点钱,但身边的人都是在复读,大家都没有收入,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初中、小学同学,他们大多已经开始工作,或许能够接济一些。

几番挣扎过后,唐尚珺没有向老朋友开口,一个是不好意思,一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还在复读。

就在这时,一个初中同学却找上门来。

他叫何汉立,在电视台工作,想拍摄一个以唐尚珺为主角的纪录片。

唐尚珺很想帮老同学的忙,但他不想让自己的事情暴露在太多人面前,更何况是电视台,这会让他的事情暴露。

但老同学说只在地面频道随便播播,而且老家人都在山区,拍了也看不见,于是从2014年春节开始,唐尚珺成为了何汉立摄像机里的主角,而作品的名字叫做《高十》。

在这部纪录片里,人们看到了唐尚珺为了自己的理想是如何的努力,又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失败中站起。

也看到他在假期为了复读的费用去打工,好不容易攒了些钱后,过年回家的时候还是要拿出一部分来买年货,营造出自己在外工作的假象。

侄子侄女们向他拜年的时候,他会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红包,心里在默默计算着以后的日子要少吃几个菜。

看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还在劳作的时候,唐尚珺回到屋里擦了擦眼泪,那时他浑身上下只剩下700元,但他还是拿出了500给母亲。

饭桌上,一家人苦口婆心地劝他要好好考虑终身大事,找个女朋友早日成家立业。

“你现在也毕业开始工作了,该成家了。”

面对这样的话,唐尚珺只是默默地低着头。

日复一日的煎熬,年复一年的复读,却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原本无比坚定的唐尚珺也感到了迷茫:“我不应该复读那么多年了。真的,人有很多路可以走的,那时候我真的想非要考上那个大学。”

但在他心中,清华是他这辈子必须要完成的梦,哪怕要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柳暗花明?

2014新学期开始,唐尚珺的状态很好,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模考能考630多分,排在年级前几名。

那时的唐尚珺只觉得自己和清华离得很近很近,曾经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好像踮起脚来就能抓到。

但2015年6月的高考给了他重重一击——587分的成绩,被吉林大学录取。

当时老师朋友们都在劝他,吉林大学多好啊,又是一本又是双一流,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学府!

但在唐尚珺眼中,只有清华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再战一年,2016年高考,他考了一个自认为“还可以”的成绩,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老师和同学都在替他高兴,而他本人的表情依旧淡淡的,不知道是开心还是难过。

拿着这份通知书,他觉得,可以向家人坦白了。

当母亲听说儿子居然瞒了他们这么大的一件事后,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但这位老人也只是愣了一下,又笑开了:“瞒着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

听说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好学校,不识字的老人拿着那份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虽然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但一看到照片她就高兴。

哥哥姐姐们也是又惊又喜,听说弟弟即将去北京读书,他们也是与有荣焉。

当一家人正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个噩耗传来:父亲患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唐尚珺一下就呆住了,看着哥哥姐姐们忙前忙后,而他除了搭把手,连一点医药费都拿不出来。

那份通知书带来的喜悦也被这个噩耗冲淡。

母亲却很豁达:“专心读书,不要想到你爸,得这种病,生有时死有命。”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也没有责怪儿子的隐瞒:“精神值得敬佩,值得自豪,将来青出于蓝胜于蓝。”

看着沧桑不已的父母,唐尚珺做了一个决定:他想带着父母去一趟北京。

在同学何汉立的帮助下,唐尚珺趁着暑假带着父母去了北京,两位老人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一家三口逛了天安门、故宫、长城,还吃到了北京烤鸭。

最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儿子即将就读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

“我儿子出息了,是我们老唐家的骄傲!”两位白发老人又哭又笑,一旁的唐尚珺也有些想哭。

但唐尚珺最终还是没有上大学。

那一年南宁平果三中对于600分以上回去复读的学生奖励10万,每月补贴2000元生活费;第二年考上清北,再奖励60万。

而唐尚珺的父亲治疗癌症需要很多钱,他也很想帮上忙:“不至于说什么也做不了是不是?”

2016年9月,唐尚珺去了一趟中国政法大学,在公告栏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看了许久之后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就走了。

准备离开的时候,唐尚珺回头定定地看了几秒,似乎在做告别。

依旧在路上

因为怕家人反对,这一次的复读,唐尚珺依旧没有告诉任何人。

好友何汉立刚知道的时候也十分震惊,但他也理解:“他只是在亲情跟个人利益面前做了一个选择。”

唐父的病情越来越重,唐尚珺还请假照顾了他一个多月,两年后,唐父病逝。

父亲的去世对唐尚珺来说又是一次打击,那一段时间里,梦里全是父亲期盼的双眼,醒来脸上全是泪。

在复读班里,唐尚珺交到了一个女朋友,比他小八岁,陷入热恋中的两人学习成绩双双下滑。

2017年,唐尚珺考了550分;2018年619分,离清华还有很远的距离。

女友在2018 年的时候去了广西大学,以唐尚珺的分数完全可以被录取,但他心中依旧放不下“清华梦”。

家里人也知道了他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并一直在复读的消息,闹过、骂过,但最终还是选择尊重他的选择。

“这是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为你负责。”

2019年,645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距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还差90多分。

唐尚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总觉得自己就差那么一点点,但结果都是碰得头碰血流。

13次高考,10多年的青春,唐尚珺一晃就到了33岁。

这期间他看到自己的小学、初中同学纷纷成家立业,虽然没有考上很好的学校,做着一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有爱人、子女相伴,也是美事一件。

唐尚珺偶尔也会去羡慕这样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苦,有多累:“他们过的不是我想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时候唐尚珺也会迷茫,想要停下,但对他来说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复读,没有稳定的工作,也买不起房子,而且年龄也摆在这里,哪怕考上了,以后毕业了一大把年纪很难就业。

唐尚珺觉得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了,在他的社交账号上写下了:“未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

好在如今他不再需要隐瞒家里,可以安心复读,心里比较舒坦。

唐尚珺还自学了炒股,假期也会打工挣钱,学费、生活费这一块不用家里帮衬,唯一内疚的是他的条件有限,没办法把独自待在老家的妈妈接到身边。

“我对不起妈妈。”

而且留给唐尚珺的机会也不多了,广西省开始启动新课改,2024年将采取新的高考模式,不再分文理科。

唐尚珺也十分焦急:“压力很大,争取明年(考)最后一次。”

思考时间

13次高考,12年复读,人生有几个12年能够这么挥霍呢?

唐尚珺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值得称赞,但是不顾实际情况过于执着就不值得提倡。

从第一次的高考372到后来的500多甚至600多分,唐尚珺实现了质的飞越,他本可以在考上吉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就停止,却依旧一意孤行,至今仍旧在苦读的路上煎熬。

有人觉得应当尊重唐尚珺的选择,因为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有人认为过于偏执不可取,还白白浪费了12年的青春。

至于为了清华梦而复读12年到底值不值得只有唐尚珺自己才知道了。

只希望唐尚珺不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也希望他能够早日过上想要的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