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 > 就业

新增高级职称8139人, 2021年度成都市职称评审结果出炉

7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人社局获悉,2021年度成都市职称评审结果出炉,8139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成都市2021年度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审并获得高级职称。其中,工程技术系列3393人、中小学教师系列3041人、卫生和中医药系列1452人、农业系列59人、会计系列169人、经济系列22人、人力资源专业3人。超过3万人通过评审或初定取得了中(初)级职称。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健全职称评审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服务水平,逐步建立符合产业“建圈强链”需要的人才评价机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活力不断迸发、人才获得感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17.04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5万人。

支持海外人才和基层人才申报

据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坚持打破所有制、身份、地域等限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对非公有制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才全覆盖。

为此,成都印发《成都市国(境)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实施办法》(成人社职称〔2021〕85号),在港澳或国外工作期间的专技工作经历均可作为有效工作经历,取得的业绩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等均可作为有效业绩成果和学术成果。

为简化职称申报材料,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的途径,成都还印发《关于做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初定工作的通知》(成人社职称〔2021〕9号)。不断完善以创新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进一步差异化设置论文条件,不再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申报职称的前置条件。

同时,成都坚持分类推进人才评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各系列职称评审办法,进行分类评价,不做一刀切。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先后修订工程、卫生、中小学教师等多个系列(专业)评价标准,科学设置学术水平、技术能力、工作绩效。记者注意到,成都对基层和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积极的职称倾斜政策,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范围,有效地激励专技人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2017年以来,成都市卫生系列取得基层正高级职称88人、基层副高级职称558人。

评价导向更明确

支持产业建圈强链和重点企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成都突出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市场认可,设立了技术经纪人、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职称评审专业。健全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制度,产业领军人才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同时,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向头部跨国企业充分授权赋能,支持重点企业创新发展,首批93名企业人才通过试点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其中,大数据专业44人,人工智能专业25人,电子技术专业24人。

例如,成都在全省率先将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民营企业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现已有216名新能源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评审取得职称。打破以往工程领域技能人才无法参与职称评审的限制,融合贯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现已有23名从事技术与技能融合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评审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证书。

评价服务更完善

支持人才职称评价高效便捷有感

此外,成都积极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设置和组建备案制度,全市共设立高、中级评委会89个(含自主评审)。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打破地区、系统、单位局限,注重吸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学会和基层一线的优秀专家入库,优化专家库结构。完善职称服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强对职称评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

同时,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要求,成都市积极推进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流程、一站式的职称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提升“互联网+职称”服务水平,实现在线申报、在线审核、统计分析、证书网上查询验证等功能,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为人才发展“松绑”,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