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高一在桌上刻“浙江大学”,结果上清华;如刻“清华大学”会怎样

鲁迅因上学迟到被私塾先生严厉批评,为牢记教训,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之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天天看到这个“早”字,深入骨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让鲁迅成为“早”的代言人,养成早到的习惯,这叫目标视觉化。

湖南安化二中的学生邹一凡,高一时在课桌上刻下“浙江大学”,三年后高考成绩671,杀进清华。

也许你会心生疑惑,专家不是说“目标之上,得乎其中;目标之中,得乎其下吗。”他怎么反其道而行之?假设一下,如果他在课桌上刻的是“清华大学”,结果又会怎样?

其实并不矛盾,刻“浙江大学”这是基于他对自己实力的正确评估。当初考进安化二中时,他的成绩一般般。在他们学校,要考取清华北大凤毛麟角,全校前一前二都不能保证可以上,对他这样一个“平民百姓”来说,无疑于痴人说梦。浙大呢?这个目标虽高远,但不张扬,用它来激励自己,完全符合“目标之上”。

如果刻下“清华大学”,目标太张扬,又遥不可及,他势必成为众矢之的,同学们必将议论纷纷,“就凭你,真是梦想,痴心妄想”等等不一而足。即使同学们保持缄默,他自己都会有巨大的思想负担,总觉得有人在背后笑话他。尤其是每次考试结束公布成绩排名后,更是如芒在背。同学们明明没说什么,他自己却会觉得大家在讥讽他,这种无形的压力将摧毁一个人。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别说清华了,连浙大都将成为空想。

制定怎样的目标最能激励自己?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得到的目标。如果不需要跳就能达成,这目标显然太低了,激发不了人的斗志,无法让人产生激情,依靠本能就可以,潜能无从谈起。但如果目标过高,无论怎么跳都达不到,尝试几次后就放弃了,挫败感太强,自信心遭受重创,让自己从此变得畏首畏尾,再也不敢轻易制定目标了。

也许你又会问:“那邹一凡同学为何会‘目标这上,得乎更上’呢”?这说明了时间的力量,诠释了努力的价值。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他的实力一步步在增强,到了高三第二个学期,浙大胜券在握,问鼎清华不是不可能。实力有了,再加上一定的运气成分,他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据数学老师介绍,邹一凡是他的小助教,每当自己有事外出时,邹一凡同学就代替他,给同学们上课。知识越讲越明,听完课后,自己去讲,这一学习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