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荣昌实验学校: “双减”之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荣昌实验学校(以下简称:西附荣昌实验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文物仿制、名著手抄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荣昌本地历史文化中接受教育。

在双减背景下,西附荣昌实验学校教研团队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作业设计上进行调整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作业的分层设计,重视质而忽视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吃得饱”“学得懂”。

这项活动正是西南大学附中“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的一部分,让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选择。

历史+安陶文化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西附荣昌实验学校校园,历史学科负责人赵苗老师正在指导同学们如何结合“安陶文化”的特点,还原历史书上精美的文物。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西附荣昌实验学校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加强动手能力的教育,开展了“文物仿制大赛”等活动。在这里,同学们可以选择仿制泥塑青铜面具、汉代陶瓶、巫山桶形瓶等,亲手体验文物的制作过程,启发同学们对历史的自主学习。

“在今年的国庆节,学校历史组一起给学生布置‘文物仿制'作业,让学生亲手仿制喜欢的历史文物,既能够让学生们见心性、重体验、促劳动、提专注,还能引导学生从荣昌本地文化出发,去多观察,多感悟,多实践。”赵苗老师认为,兴趣才是学生们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的内容有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仿制的是河姆渡时期的建筑,灵感来自于我国数千年前的原始农耕文明,它具有防潮、防虫、防野兽的作用,它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西附荣昌实验学校七年级一班的李忠甄在课堂上自信地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房,泥精壶壶排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一句句宋代民谣,传诵安陶千万古窑。据了解,2010年初,荣昌安陶小镇的安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名著+创意作业 增强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在教师办公室,语文备课组组长钱俊伊老师正耐心地指导学生绘制《朝花夕拾》的手抄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阅读心得,脱离文字的长篇叙述。在“双减”政策下,西附荣昌实验学校秉持着“减负提质”的宗旨,开展了“创意作业”等相关活动。

“通过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可以为学生搭建相对完整的阅读策略体系,让他们在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去自主探索和阅读。通过学生认为有趣的、能接受的方式去理解经典文学著作,可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也可以为后面他们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钱俊伊老师说到,以手抄报的形式,可以清楚展示学生对著作的理解程度,也能促进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做整体的感知和初步的把握。

西附荣昌实验学校七年级二班的李妙可在分享课上对同学制作的《朝花夕拾》手抄报进行点评。她认为,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成绩,扎实基础,巩固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迅速普及到了西附荣昌实验学校的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课本”到“生活”,让学生的身心在动手实践中得到锤炼,实现了教育与德智体美融通共进。

制作过程:

作品展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