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数字如何赋能教育创新? 全国名师齐聚这场研训活动来探寻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素萍通讯员沈星凯

11月1日至3日,2023数字赋能与创新教育研训活动在杭州市举办,本次研训活动主题是“数字赋能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陕西、四川等十余个省市的教育专家、校长、一线教师500余人共聚一堂,分享和交流国内外教育数字化的最新进展与实践成果。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联合主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杭州上海世外学校、北京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办。

开幕式上,拱墅教育大脑正式发布。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

助力教育创新发展

活动首日,数字星空中的无人机群舞将现场的科技氛围感拉满,在舞蹈《这是我家》中,孩子们用灵动活泼的舞姿表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与甜蜜,由此拉开了本次研训活动的帷幕。

开幕式环节,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阮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胡小杰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少刚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新技术引领下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亮向大会作“区校协同的数字化治理实践探索”报告,向大家介绍拱墅教育大脑建设的框架思路与实践成效。

随后,一位虚拟数字人闪亮登场,拱墅区的两位小学生用英文与其互动对话,畅聊学习生活的话题,展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英语学习的生动场景。

杭州拱墅教育将积极引入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语言大模型、智慧体育运动大模型等数字新技术为拱墅教育赋能,用心打造面向社会百姓的“学在拱墅”教育服务端;与此同时,在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下,面向教育工作者的“拱墅教育大脑”作为治理端正式对外发布。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李锋教授做报告,主题分别是《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与变革》;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LouisArcher则就进行线上发言。

李玉顺教授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历程,对于国际教育数字化发展调研与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生态。他认为,教育数字化正推动技术赋能教育全学段、全场景、全过程融合,助力教育强国进程,对标立德树人时代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李锋教授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创生出全新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它不仅改变着学生行为方式,也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推动了教育从大规模集体化教学向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发展。

数字化转型实践

聚焦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

本次研训活动的形式丰富,包括专家报告、观摩课、实践案例分享、STEAM特色校展示、学校参观等。

除了主论坛活动外,还举办了3场分论坛研训活动,主题分别聚焦数字赋能区校教育治理、Stea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新课标背景下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个分论坛都设了8位发言人。大家聚焦前沿探索与优秀案例、数字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推动区域数字化改革与学校数字化赋能教学;探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等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

会议间隙,在场外的小广场,2023拱墅区“人工智能+教育”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同步在开展,15个展位中既有今年9月底刚结束的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活动部分获奖作品,还有近些年来拱墅区在建设省“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工作中开发的系列校本课程。通过展位前学生的自信介绍,向嘉宾们讲述作品的背景、理念以与完成该项目的技术方案。

研训活动第二天,参与代表将走进了百年名校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进行参观交流,近距离感受学校的三个特色场馆——运河少年研究院、国学馆、校史馆,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郁明以“百年拱小:沐浴在美好教育的春风里”为题详细介绍了杭州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历程。

据活动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编苏金柱介绍,本次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是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的品牌活动之一。从2015年在昆明首次启动,创新教育实践系列研训活动已经是第8个年头,杂志社一直秉承“居科技前沿,观教育发展,做教育信息化的好参谋、教育技术应用的好助手”的办刊宗旨,搭建创新教育的交流平台,为技术助力课堂添砖加瓦。场场活动的举办,为教育管理者、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和有价值的案例参考,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借鉴与启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