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专访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博雅大学

有135年办学史的岭南大学,迎来新的“掌舵者”——

11月2日,位于香港屯门区的岭南大学举行了校长就职典礼,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秦泗钊教授接棒岭南大学校长。

岭南大学是香港八所公办大学之一,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其前身是1888年在广州创办的格致书院,1967年以岭南书院之名在香港复校,并于1999年正名为岭南大学。

随着秦泗钊“走马上任”,外界十分关注:作为一位在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享有盛名的国际知名学者,秦泗钊对高等教育有哪些思考?出任以博雅教育和人文学科为特色的岭南大学校长,又将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变化?

岭南大学新的目标是要建设为数字时代的一流研究型博雅大学。”近日,秦泗钊畅谈了自己的治校理念和奋斗目标。

南方+:您先在清华接受教育,又到国外留学和工作,再到内地和香港任教。为何会选择回到香港?

秦泗钊: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我是改革开放后前三届上大学的,1979年考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9年去美国马里兰大学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1995年开始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了12年教授,再到南加州大学做了13年教授。

我比较幸运在中国内地和美国都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也在美国教书育人、开展研究,看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在管理制度和学术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我希望回到国内大学,打造这样的教育环境。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要在深圳建设校区时,还在南加州大学工作的我选择了停薪留职,2014年到2016年回到深圳参与建设中外(境外)合作办学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时感觉能在深圳开展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实践非常有意义。

2020年1月1日,我正式回到了香港,出任香港城市大学第一任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当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数据科学学院,我当时在做数据科学和AI方面研究,觉得这个领域具有挑战性,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方+:为何会从自动化转到数据科学和AI领域?

秦泗钊:我本科和硕士都是自动化的方向,在美国虽然读的是化学工程的博士学位,但研究聚焦的方向还是化学工程里的自动化。

在南加州大学时,我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能源优化、节能减排,后来在深圳、香港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慧出行。

现在我聚焦的人工智能、数据科技研究,是一个新风口。数据科学或者AI是一个相当多学科交叉的方向。最初提出机器智能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英国的图灵,另一个就是控制论的鼻祖维纳。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其实是直接相关的,都是让机器去做人要做的事。

南方+:岭南大学与广东尤其是广州有着深厚的渊源。

秦泗钊:岭南大学1888年创办于广州,到现在有135年的办学历史,前64年在广州。当年的岭南大学学科非常完备,国学、语言学等方面有陈寅恪、王力等世界级的大师,还有非常先进的医学学科,孙中山先生3次到过岭南大学作报告。

现在的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就是以前的岭南大学校园,可以说,岭南大学的一部分文化在中山大学延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在香港传承发展。

1967年,依靠一批香港校友的力量,岭南大学在香港复办。1991年从私立学校变成香港的公立大学,30多年来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稳定的支持。岭南大学这一办学历程,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锲而不舍。

南方+:履新岭南大学校长后,您会带来什么治理新思路?

秦泗钊:这么多年来,岭南大学始终保持着国际化的一流的教育水平。要继续保持一流,第一就是要跟上甚至领导时代的发展;第二是要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什么,未必有人能明确指出来,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不断思考,如何为香港和国家培养各类所需的人才。

我们的定位很清楚,一是教育离不开创新,博雅教育也要做研究型的博雅教育,因此我们新的目标就是要做一流的研究型博雅大学。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已经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建设的是数字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

南方+:研究型博雅大学,这一概念很“潮”。如何建设研究型博雅大学?

秦泗钊:有人将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理解为文科,这是一个比较偏颇或者说狭义的理解。其实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模式,先培养做人,再是培养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不管将来做什么专业,都可以在博雅教育模式下接受训练,这才是博雅教育的真正内涵。在研究型的博雅大学,研究也是围绕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来开展的。

为什么要在大学做研究,而且要研究最前沿的东西?我认为,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研究创新,也需要教学生去创新。自己不创新的话,会对新知识没有敏感度、好奇心。教师要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并把这种思维方式教给学生,产生的科技成果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产品。从学生角度来看,我们天天说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科研和创新性思考就是最好的培养方式。所以我们本科生教育的教授做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就要跟本科专业有最大的契合度。

南方+:既然要做研究型大学,学校未来是否会增加理工类学科的设置?

秦泗钊:岭南大学现在的本科生教育已经超出了所谓的人文社科范围或者对博雅教育的狭义理解。我们之前就一直有科学教育的教育单元,又新成立了交叉学科学院,最近我们还在筹办数据科学学院。

这两个新兴的学院都会有比较大的学科跨度,我们将来的方向是做好文理融合、文理兼修。博雅教育的英文liberalartseducation就意味着这是具有自由选择的教育体系,学生既可以学人文专业,又可以选择学新兴的数字化的理科专业。

我们可能会发展新理工,但不是传统的土木工程等专业,而是围绕着人有关的科学技术,如生物、医疗、健康养生或者乐龄科技等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也会重视发展数据科技,它们能和我们传统强势的人文社科甚至商学有很好结合。

南方+:新成立数据科学学院,将带来哪些改变?

秦泗钊:我们各个学科都将借助数据科学带来的优势去发展。比如视觉艺术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就有机会选修数字化虚拟现实或者是元宇宙技术的课程。此外,我们会对数据科学学院的学科设置、课程设置还有发展领域方向进行不断取舍。

我们有个判断,进入AI时代,以前纯技能型的教育可能会慢慢被压缩甚至被替代,很多东西都得重新思考。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其他的传统学科去思考这个问题。

南方+:博雅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是否有发展空间?

秦泗钊:在内地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一些领先大学,都在探索博雅教育这种模式,比如北大的元培学院。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合作办学的大学,一开始就采用博雅教育模式。

而对于一些非常成型的传统的大学,主要是要有一个文化的再认识。其实,北大和清华在历史上也是博雅教育,或者以通识教育形式实现,有着很好的育人的目标。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如何办博雅教育,是我们都要一起面对一起思考的。家长也会考虑如何让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

南方+:您怎么评价岭南大学的国际化教育?

秦泗钊:衡量一所大学的教育是否国际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能否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可以说,岭南大学100年前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国际化的。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首先还是得有国际化的环境,要有很多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老师。岭南大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来自世界各地一流的大学。香港的大学国际化做得比较好,一是所在的城市就是国际化的,二是师资、教学模式、研究型的特点等都符合国际化的标准。

南方+: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秦泗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最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要把香港建设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增加非本地学生限额等举措。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决策,可以把国际化教育做得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可吸纳更多来自中国内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

香港教育有很好的国际化基础和优势,但相对受限于发展规模。目前岭南大学招生尤其是本科生规模是有限制的,招收内地本科生比例也限制在10%左右。我们对提高这一招生比例十分欢迎,可以为内地培养更多本科生,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此外,岭南大学在博雅教育方面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现在内地尤其是一些领先的大学在探索博雅教育的模式,我们很愿意与它们开展交流分享经验。

南方+:岭南大学将如何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秦泗钊:我们与广东的很多高校都有多年的合作,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大等,例如前几个月就跟华南师大合作设立了一个港澳研究中心,现在我们也有考虑在大湾区合作办学。

今年3月,我们与前海管理局合作成立了岭南大学文化与创意研究院。最近,岭南大学也将在深圳虚拟大学园设立深圳研究院。

在深圳主要是与深圳大学合作,并不断开辟其他的合作对象。我们是离深圳最近的一所港校,到深圳大学、南方科大都非常方便。深圳南山区是高等教育和科创比较集中的区域,我们会加强在这一区域的融合合作。目前,我们推动与深圳大学互派学生,学生不用单独审批就可以去听课拿学分。

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尤其是香港的学生到大湾区去学习和增进了解。推进跟深圳的大学的这种互派学生拿学分,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了解到内地的情况以及发展的机会和需求,将来如果选择在大湾区就业就会有很好的准备。

[文字]南方+记者李秀婷姚昱旸

[摄影]南方+记者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杨奇

[作者]李秀婷;梁钜聪;杨奇;姚昱旸

广东教育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