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拒绝“卷学历” 让人才和岗位“双向奔赴”

全国两会开幕前一周,多地2024年考研初试成绩及国家线陆续公布,此次考试报名人数虽然在连升8年后迎来首降,但预估录取率不会超过30%。

考研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就业之路的艰难。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超1100万人,再创新高。招工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也是不少人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甚至从“唯文凭”加码到“唯名校”,要看所谓的“第一学历”。在去年底中青报发起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超八成受访者感觉招聘中“第一学历”被过度强调。

另一组数据也能反映学历在就业市场遭遇的所谓“通货膨胀”:2010年到2020年,本科学历的受访者中,毕业3年内整体工作薪资优势出现较明显的消失,从1.89降至1.33,毕业5-10年下降更为明显,从4.03下降到2.58。

毕业生大量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企业也说招不到想要的人,用句当下流行的话说,这颗粒度怎么就对不齐?这其中既有企业“唯学历”的心态,也有教育和产业脱节的问题,还有委员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对某些领域的企业,评价体系涉及到硕士博士比例,也会助长用工不对称的情况。

看来,要消除就业市场的“卷学历”的现象,也需要先立后破、多方发力。

怎么“立”?首先就是要确立毕业生综合素养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携手合作,基于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人才需求。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学校就能有的放矢,培养青年的“一技之长”,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而从社会层面来说,还需要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优质岗位,同时也要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积极搭建平台,打通“就业路”。

再说“破”,指的是以法规、制度形式,对《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明确将“学历歧视”列入禁止范围。

其实早在2020年,一份聚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就已经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写道,要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

2024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将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从去年的1200万左右,调整为1200万以上。一词之差,体现决心和力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搬走就业市场的“拦路虎”,让青年人和岗位之间“双向奔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