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高考直通车丨地理考高分地图记忆很关键

本报讯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如何利用最后的复习时间进行考前冲刺,是每位考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期“高考直通车”栏目邀请到海南华侨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兼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金彩霞老师,为考生们提出复习建议。记者林文星文

A复习

四大注意事项提高审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卷的结构较为简单,由20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60分。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的是,地理试卷中的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题目之间的关联性较强。非选择题则取消了选做题,最后一道题的主题固定为“环保”。

“现在的高考命题角度越来越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图文材料更加精炼,而题干更加简洁。”金彩霞表示,这也更加考验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因为多个试题相互关联,一旦审题失误可能发生连锁反应,造成一组试题全错。因此,同学们需要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包括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金彩霞表示,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因此,“试题设计上跟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金彩霞建议学生们,平时多了解世界范围内与地理相关的事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灵活性。

通过读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金彩霞表示,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当前的高考地理科目对学生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需要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定要注意中包含的信息,同时要注意题干要求。”金彩霞建议考生们,在审题过程中先读图名,再仔细分辨,从中挖掘与题干相关的有效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题组中的不同题目要求并不相同,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以免受到干扰产生误判。

回归基础,切忌死记硬背

当前复习已经进入尾声,大部分学生基本完成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切不可因此放松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金彩霞表示,考前最后阶段更要回归课本,查找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漏洞或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金彩霞建议考生,从以往的错题中汲取经验,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错误处的知识点将其学懂弄通。

地理科目的复习不能死记硬背,她建议考生们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将脑海中的知识点与地图相结合。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翻看季风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较为重要的地图,并把掌握的知识在具体的区域图中进行迁移应用,加深理解和运用。

此外,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但部分同学可能淡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有必要在复习时适当重温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B解题

地理试题如何审题做题?

选择题35分钟左右做完

高考在即,金彩霞提醒考生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在考试过程中把握好答题节奏,“20道选择题,建议用35分钟左右完成,给综合题留下足够的时间。”金彩霞表示,虽然选择题均为单选,相对比较容易,但想得高分、得满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她提醒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同时,选择题多以题组形式出现,建议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非选择题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

做非选择题注意答题的完整和规范。金彩霞表示,许多同学在非选择题上的失分,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不会答、答不全或是答题不规范。她建议考生,答题时不要盲目落笔,可以先思考一两分钟,根据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确定好答题思路再落笔。

答题时的精准表述和地理术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金彩霞建议考生们要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答题时紧扣试题要求,切忌答非所问,同时要注意条理性,“建议在草稿纸上先列好框架,做到答题时条理清晰。”

每周做一套试卷练“题感”

虽然当前刷题、按套路答题的复习方式并不可取,但在这考前最后阶段,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做题量,这也是为了保持“题感”,检验学习状态。“每日一练,花15分钟做几组选择题或综合题。同时,保持每周做一套试卷。”金彩霞说道,在做题的同时也要及时思考总结,提升效率和成果。

金彩霞强调,做题不是刷题,在题目选择上要注重质量。“历年高考真题是真正的高考‘风向标’,建议考生们进行真题训练,熟悉高考题型的同时,也能加深对高考命题的理解。”金彩霞表示,做历年高考真题不能简单地背知识点、背答案,而是要认真体会命题人的意图,总结解题的切入点和答题的要点,逐渐把握背后的命题规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