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人生最难的一道选择题,填志愿首选专业or城市or学校?

最近,我侄女在填报高考志愿。

然而我表哥夫妻俩,跟孩子在填报志愿上意见不太统一,现在正发愁。

表哥表嫂的意思是最好能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侄女觉得离家近点挺好的,何况学校也不差(分数可以上太原理工大学)。

每年的高考出分后,大部分考生都面临三大难题——选学校、选专业、选城市。

高考志愿的选择,关系着孩子四年后会进入什么样的圈子,什么样的行业,从此人生的走向也会不同。

所以,虽说志愿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很多时候,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全家人都很害怕这道人生选择题会选错。

每个考生,最深入灵魂的问题应该就是:

首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或者应该把城市放在第一位?

不出意料的答案,大家都知道,这和分数有很大的关系,分数在选择上就是硬道理。

但每个家长,都希望在孩子分数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收益最大化”的专业。

储殷教授建议,如果不是一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的人,高考填报志愿时,城市比学校更重要。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要在18岁,头脑最开放、最容易见世面的时候,送TA去能见世面的地方,往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去。

孩子需要一个更开阔的机会,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

还有就是,如果只能上二本院校的话,因为它名声不大,而且它的学校资源有限,所以要靠学校品牌在全国找工作就很困难,所以一般就是本地就业,本行业就业。

因此,

二本院校、专科院校,往往要比一本院校更挑城市。

再有,就是看孩子想学什么专业。

比如,法学、新闻这些应用类学科和专业,实习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实习环境,就业也非常依赖于大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城市发展不是很好,哪里有好的律所、传媒公司给孩子实习呢?

再比如园林、动物医学,基本上毕业之后就是留在大城市工作。(插话:动物医学基本上来讲,收入都很不错,而且分数也不高,只是,这类专业就业标的很明确,就业范围比较小)

但是这些小专业有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只能上那几个学校,因为它需求很小。

因此,具有强烈的业务指向性的专业,通常要考虑的一个除了学校的积累,另外一个就是学校所在的地方。

确定了专业、城市,再选择学校就会容易很多,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录取分数综合评定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已经有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这一点几乎不在思考范围之内。

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是懵懵懂懂的。

有时候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随波逐流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稀里糊涂就给填报完了。

专业真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不仅要清楚自己是谁,还要明白家庭如何,适合什么?

就拿之前大火的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来说,往往跟现实是不太一样的。

曾经,财务、会计是长盛不衰的几大专业之一。在大多数家长和考生们眼中,这门专业和老师、公务员一样,好就业。

“给大佬做假账都是电视剧演的,老师说我们的水平,只能做错账。”

金融学、经济学也遭到不少人的大力劝退。

House在脱口秀大会上就曾说:

进大学的时候,我当时每天的课表:投资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唯一的人文课程是近代风云人物专题,学完这套课程的人,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被这个世界选中了,结果我在银行做了3年柜员。

就像有句调侃的话:你的爸爸不争气的话,你的金融就跟别人的金融不一样。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专业选择,储殷教授也提到了:

“医生和老师,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成为中产阶级最稳定的道路。”

学医之路很苦,很多富人家的孩子根本吃不了这个苦,这才给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机会。

到了35-40岁的时候,哪怕是个县城小医院的主治大夫,那都是有头有脸的。

老师行业里同样也是如此,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师会更吃香。

并且从《麦可思-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来看,小学教育在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职业满意度排行榜第3名。

回顾过去5-10年,热门专业已经从国际贸易、金融、生物工程,逐渐变成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

不难发现,热门专业多少都受到当时行业风口的影响。10年前的行业风口是金融,现在早已成为了互联网。

还有,需要解开一个“误会”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天坑”的专业,如:生物、化学、环保、材料等。

其实在985院校,这些都是很好的专业,就业前景也非常好。如果孩子对这些学科感兴趣的话,可以努力进入985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越早给孩子找方向,是越有利的。

不管是专业、学校还是城市,孩子所有的选择其实都应该先清楚Ta自己要什么。

帮助孩子找到方向,找到TA适合什么,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女孩子,她现在是个自媒体人。

有次在她的新书见面会上,我们聊天,谈到考大学的方向和梦想。

她说,她是在高一的时候确定方向的,如果能更早确定方向的话,可能会更轻松一点吧。

初中的时候,她就很喜欢看电影,一部接着一部看。

妈妈有次和她闲聊天的时候,问她长大了要干啥呀?她说想写电影,然后拍出来。

妈妈笑着说你可要加油哦,如果你大学能考进一所好大学的话,可能梦想就会成真。

她把妈妈的这句话记在心里了,中考完上了高一,还记得,当时是国庆节,她请求妈妈带她去北京看看。

回去之后,她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高中那三年,她每天都在努力,电影评论、短型剧本写了一份又一份......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被电影电视系编导专业成功录取了。

大学四年,她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多的实习和历练机会,对于所爱的电影也有了不同角度,更深刻地理解,这已经成为了她的养分,让她变得更优秀。

即使现在是个自媒体人,自己写脚本自己剪辑,创业初期,把自己一个人运营成一个团队,1年时间已经全网粉丝破百万了,现在因为业务的需要她也招了几个人做了个小公司,虽然这条路看起来“非主流”,但我很佩服她“前置式”的规划,毕竟人家从高中开始,就已经想好自己志愿怎么填了。

写在最后:

北大发展研究院的院长姚洋说:

你要想让孩子上北大,上之前,先测一下智商,低于110就放弃吧。

当被问到“什么样的孩子有当科学家的潜质?”时,人工智能军事应用首席科学家吴明曦吴老师回答说:智商要高。

其实这个世界很残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但是

不切实际的鼓励不是鼓励,而是一种欺骗。

那这样不会打击孩子的上进心吗?

大家都知道邓亚萍,按照她的自然条件来说,实际上不算好,但她在采访说她用勤奋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才在乒乓球界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她立志去打篮球,还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吗?估计是再练都不行。

所以,只有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努力前进,这样一定会有希望。

这个道理放在高考填报志愿上来看,也是同样的。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帮助孩子找到方向,让孩子早早地就能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全力以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