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南 > 教育资讯

阵容强大! 郑州大学举行医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

郑州大学?医学院至今已历经了93年的发展历史,先后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医学人才,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4月17日,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医学院校区举行。

郑州大学举行医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传广,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若石,河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芳,郑州大学领导宋争辉、李兴成、谷振清、刘章锁,董子钢,原河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郑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原厅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笃运,原河南医科大学校长杜百廉,“中国最美医生”、我国眼内异物研究奠基人张效房,77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原河南医科大学老领导、老专家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院系校友会负责同志,医学院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医学院各年级、全国部分省市校友会的会长、秘书长,校友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大会由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董子钢主持。

校党委书记宋争辉讲话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讲话。他对医学院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向广大海内外医学院校友致以敬意和问候。他表示,自1928年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医学教育开始,郑州大学医学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荣历程,为国家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积极贡献。93年来,全体郑大医学人始终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以护佑人民健康为己任,追求卓越、创造传奇,孕育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彰显了“求是担当”的精神底色,铸就了响亮的郑大医学品牌,为郑州大学赢得了赞誉和口碑。他强调,一流大学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组建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汇聚海内外校友力量,弘扬医学人优良传统,擦亮郑大医学品牌,助力开启郑州大学医学教育新篇章,是广大校友的强烈愿望,是时代发展的热切呼唤,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他希望医学院校友会牢记职责使命,努力在凝心聚力、加强联系、增进感情上下功夫,不断打造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的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他勉励广大医学院校友发挥专长、汇聚合力、携手并进,不断为母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书写新辉煌、作出新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李兴成致辞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致辞。他回顾了郑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介绍了学校医学教育及校友工作取得的成绩。他希望医学院校友会广泛团结、紧密联系广大校友,努力构建医学校友的“精神家园”,希望校友与母校一道,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郑大作为、传递郑大声音、贡献郑大力量。

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刘章锁作专题报告

郑州大学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刘章锁作了题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筑梦新时代,再创新辉煌》的报告,从“弘医尚道、辉煌历程,三强熔铸、融合发展,砥砺奋进、逐梦一流”三个部分介绍了学校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与会领导同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揭牌

会上还汇报了校友会筹备情况,宣读了“同意成立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的批复”。宋争辉、李兴成、谷振清、刘章锁、董子钢、蒋笃运、张传广、张若石、张芳共同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揭牌。大会还审议通过了《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并颁发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聘书。

校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新当选的会长谷振清代表首届理事会讲话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新当选的会长谷振清代表首届理事会讲话。他感谢各位校友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表示将忠实履行好会长职责,团结和依靠校友会全体成员,牢记使命,注重服务,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大局,把医学院校友会建设好、发展好,为学校和医学院校友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董子钢主持大会

郑州大学省直校友会会长葛纪谦、上海校友会会长徐甲强先后发言,祝愿医学院校友会蓬勃发展,祝福母校蒸蒸日上。医学院77级校友、阎锡蕴院士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回顾了自己的成长之路,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感恩之心,希望为母校和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部分海内外校友用视频表达了对母校和校友会成立祝贺和祝福。

大会为杜百廉老校长、张效房教授、阎锡蕴院士、王俊院士、抗疫英雄赵松、张国俊、张挪富、王耀平,全国劳模王凯、张伟华、谷现恩、张军堂,公益达人刘海鹰,科普达人陈小兵等在不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校友代表颁发《榜样的力量》荣誉奖杯。

医学院77级校友、阎锡蕴院士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发言并作学术报告

成立大会后,阎锡蕴院士作为校友会系列活动《大医讲堂》首讲嘉宾,为郑州大学博士、硕士生、青年教师作了题为《纳米酶: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学术报告。

拓展阅读:

郑州大学医学院创始于1928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58年学院迁至郑州,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7月与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2018年10月,学校成立医学院,医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教育管理综合单位,代表学校举办医学教育。对医学教育实行统一领导,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强化医学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融合,加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有机联系。

九十多年来,郑州大学医学院培养了以“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胡佩兰教授,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张效房教授,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中国工程院王俊院士等为代表的4万余名优秀医学人才,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阎锡蕴院士

阎锡蕴,1982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阎锡蕴院士长期致力于纳米酶的机制及应用研究,并发展多项基于纳米酶的“新技术”。设计并研发用于疾病诊断的纳米酶试纸条,获得医疗器械证书,成为全球首个纳米酶新产品。纳米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和Atlas国际奖(2015年)。她还发现了肿瘤血管新靶点CD146(Blood,2003),被Faculty1000评为新发现。随后十余年,她带领整个团队系统地研究了CD146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首次鉴定了CD146的配体,并制备出了靶向CD146的人源化抗体药物,在肝癌、胰腺癌和结肠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

王俊院士

王俊,1985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俊院士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事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在中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培训了我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师,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命名的肺癌手术“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我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国际胸心外科最高青年奖Graham Fellowship等。发表论文380余篇,中英文专著14部。

郑州大学医学院现开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9个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高校,是河南省名牌专业。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优秀。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综合通过率为86.21%,高出片区13.3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1.92个百分点。

学院拥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五附属医院、人民医院、附属儿童医院、华中阜外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附属洛阳中心医院10家附属医院,总计开放床位数3万余张,年门诊量突破2000万人(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6个,省级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39个,有6家医院分别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水平提升工程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单位,是河南省医学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临床基地,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大鱼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郑州大学医学院、郑州大学校友会、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院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