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江苏 > 小学

模型建构启智路、课堂深耕砺师心! 苏州市小学科学名师导航活动举行

为夯实苏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基石,4月9日,苏州市小学科学名师导航活动在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举行,苏州市小学科学教师们齐聚一堂,交流研讨。此次活动旨在汇聚智慧,共享教育资源,携手共创科学教育新篇章,为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素养的未来之星贡献力量。

周红惠老师执教的《月球——地球的卫星》,以与月亮有关的歌曲、诗词以及故事为导入,生动形象的带领学生感受到了月亮的美,激发了学生探月的兴趣。通过模拟登月过程,了解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也知道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接着又通过宇航服引出月球的引力、温度、空气等相关知识。最后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探究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以及它的公转和自转。整堂课,学生始终融于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邵群老师执教的《观察土壤》,运用模型建构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发,直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感官等多种方法实现不同角度观察土壤。

接着分别借助于筛子和水,逐步深入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和分层沉积现象,达到从多个角度多维度更加深入建构土壤成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最后借助于水进一步观察土壤活动,通过把土壤放入水中,分析观察搅拌前和搅拌后的现象,以及观察静置时4个小时的情况,探究空气和土壤的分层现象。

俞旭老师执教的《岩石、沙和黏土》,以发现问题——“岩石碎裂后会形成什么?”为导入,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岩石、沙和粘土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三个活动(观察、显微镜、查阅资料)来寻找相关证据,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修正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整节课内容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学生们灵动生成。

陈浩宇老师执教的《日食》,以课前知识调查导入,借助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日食发生的条件,再深入探索日全食和日环食的发生和月球与地球距离的远近关系,最后陈老师鼓励学生们利用这个模型再继续去研究日食的产生是不是有规律,让学生培养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在研讨活动中,夏敏老师点评了邵老师和陈老师执教的课堂,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模型建构的精准诠释,紧扣课标要求,坚持素养导向,解读了模型建构的过程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聚焦问题观察朴素模型,二探究实验,建构科学模型,三解释迁移,运用科学模型。

蒋波老师点评了周红惠老师和俞旭老师的课堂,肯定了课堂通过模型建构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发展科学思维的特点,结合两节课堂从四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点,建模的起点是明确问题,第二点,根据直觉和前概念呈现原始模型,第三点,通过实验搭建过渡模型,第四点,借助精准设备或科学史等工具,继续进行模型研究。

下午的专家讲座,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冯毅老师以《当前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题,用多个实例讲述了如何让科学思维看得见,在授课前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做到动心、动脑、动手、动情,提倡老师通过课题带动,技术驱动和区域联动进行创新的教研。

此次活动为模型建构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扎根生长提供了有力的引领与示范,不仅是教师们教学方法和内容革新的一盏指路明灯,更是激发他们追求卓越、探索科学教育新境界的源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李海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