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学校补上急救教育这一课! 培养更多盛晓涵、罗响这样的英雄少年

10月20日,从教育部传来好消息:“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试点,现在高中和大学展开,这无论是对青少年本人、家庭还是全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事,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从青少年起就开始培养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意识和本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犹记得,一年前,2020年10月27日,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一学生盛晓涵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老人昏倒在街边,他利用在学校所学的急救知识,以“教科书式”抢回了这位老人的生命,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21年9月,他由此获“2021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如今,等来了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

而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同样是一名上海的高一学生罗响,返回老家浙江时巧遇一位游客在千岛湖溺水,下水施救者也体力不支,危急关头他带着救生圈下水机智救人,获得游客的赞誉,而他救人的本领是从学校生命科学课上学到的心肺复苏知识。

正是在学校学到了越来越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盛晓涵、罗响这样的英雄少年,他们正是“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和善于施救”的青少年代表人物。当然,这要得益于上海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为例,早在2012年,上海就开始将这种“救命神器”引入校园。2012年,上海市教委为全市62所高校配置了AED等急救设备;2015年起,继续为全市250余所普通高中学校配置AED,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

按照教育部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要求,首批将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向各类学校推广。

校园是急救教育主阵地,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试点学校加强对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包括校园常见意外情况的救护,如气道异物梗阻、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还有就是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校外意外伤害。

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至关重要。在教育部的试点要求中专门提到,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AED。此前,今年上半年出台的《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 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2020年3月,海南省宣布,为全省每所高中阶段学校各配备一台AED,在全省高中阶段学校范围内全面推进师生自救知识技能培训;深圳市已出台《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在10年内达到国际配置标准,其中在2020年完成5000台的配置量。

在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中加强生命教育,补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这一课,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欢迎。掌握了这项本领,不仅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也能在应急时救人一命。就像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能相对自如地应对心脏骤停的救治,并通过孩子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家长和社会中普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