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探访高校科研“国际范儿”(3)丨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 专注新能源工程结构防灾, 助力“基建狂魔”闯世界

川观新闻记者钟帆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近年来,中国“基建狂魔”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当中国企业将国内成熟的基建技术带到国外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尤其是遭遇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时,如何破解基建工程的环境适应性难题?

在四川大学,戴靠山教授带领的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新能源工程结构防灾的课题研究。为应对全球性的技术难题,团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团队核心成员全部具备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还有一半的成员是非华裔外籍专家。

这些年来,团队联合各方承担了“中国-阿拉伯国家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项目,形成了中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大能源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系列成果和关键技术。为深入了解该团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关情况,记者近日来到四川大学,采访团队负责人戴靠山。

联合搭建平台

吸引更多海外学者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

在能源领域,中国“风”领跑世界。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3.89亿千瓦,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市场近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

戴靠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戴靠山带领团队开展的首次国际科技合作就与风电等电力能源领域相关。2012年,他刚回国工作不久,“当时有一家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电力EPC(总承包)的企业,为适应国际化竞争,开始在公司承包的项目中采用国际设计规范。”受国际咨询公司的委托,戴靠山给这家企业开展国际规范的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企业技术骨干谈到很多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包括电力主厂房钢结构设计中的规范衔接问题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难题。“例如,在风电场开发中,我们的技术是从北欧引进来的,但北欧国家既没有台风也没有地震,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在研发技术的时候,风力发电支撑结构和风电叶片没有那么仔细考虑这些极端荷载工况,而在我们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地震、台风荷载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建设风电时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伴随着交流深入,戴靠山和团队开始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后来又逐渐延伸成为总结企业技术瓶颈,提炼科学问题,进而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

通过戴靠山和团队的努力,他们的科研成果显著提升了这家公司的海外项目竞争力,“比如我们为他们开发的钢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应用到了企业在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摩洛哥等多个国家的电力总承包项目设计建造中,光是这些项目就为公司实现产值超过16亿元,节约成本超过1.2亿元。”戴靠山说。

戴靠山(中)在风电场现场试验与超高层施工现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高校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也从单一的教授和教授之间的交流合作,逐渐发展为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吸引更多海外学者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由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牵头,联合各方承担的“中国-阿拉伯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我们联合了东方电气集团风电公司、山东电建三公司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动力公司,以及埃及建筑国家研究中心(HousingandBuildingNationalResearchcenter)、开罗大学(CairoUniversity)和坦塔大学(TantaUniversity)等单位,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韧性防灾开展科技合作,聚焦复杂地理环境下风能开发工程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戴靠山希望在项目结束后,筹建成功的实验室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海内外的专家聚集,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

联合培养人才

鼓励学生追踪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积累,戴靠山认为,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在科研领域一定是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比如我们团队一直关注的新能源工程结构防灾研究,无论是清洁能源还是防灾减灾,都是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更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在他看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动态,以及他们关注的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是可以借鉴互通的,能够更好地推动科研进展。

尼日利亚留学生Abba(右一)博士授位前与戴靠山教授(左一)合影。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同样注重国际视野,鼓励国内学生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同时团队还接受了来自加拿大、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家的学生在团队攻读中国的博士。“我和国际专家AshrafElDamatty一起指导的两位埃及国际博士生,就跟我们一起开展了关于龙卷风和下击暴流对风电场影响的研究。”今年6月,又有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国际博士生Abba在戴靠山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并通过论文答辩,顺利毕业。

在多年联合指导国际学生的基础上,在团队的积极努力下,四川大学(中方负责人戴靠山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外方负责人AshrafElDamatty教授)于2019年签署了博士联合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博士学生可以在四川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分别就同一研究课题进行学习,且每校不少于1年,在满足两校博士学位授予要求后,可以同时取得两校博士学位。在戴靠山看来,两校联合培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加速推动了有关国际课题的研究进程。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OguzCemCelik教授(前排左四)到四川大学作学术报告。

此外,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还设立了“工程防灾减灾学术讲坛”,近5年先后邀请了22位该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前沿讲座,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每年暑假,团队也会在成都举办“国际交流营”活动,邀请国际专家到四川大学讲学。

目前,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已经发展到了30余人,其中外籍专家共有18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新加坡等国家。近5年,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和国际学者合作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超过30篇。

在四川大学,工程结构韧性防灾研究团队只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四川大学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和境外高校联合建立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摄影王昕,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