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高考考试中, 4件细节“小事”, 高考生若做好, 更有利于考试发挥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各地高考准考证已经开始打印了,全力以赴的考生们想必都准备好了吧,期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家长们也准备好了吧。

不论家长是否选择全程“陪考”,高考成绩高与低关键还是在考生身上,我们都知道,高考不单单是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是考查考生的心态及抗压能力、调整能力。

所以每年高考都会有考生超常发挥考出意想不到的成绩,当然也会有考生因为压力过大、紧张而导致发挥不理想,因此高考考试中,有4件细节“小事”,请考生们要做好,若是做好了,更有利于我们考试超常发挥。

第一件事:开考前10分钟要调整情绪‍

通常情况下,考生提前30分钟进考场,20分钟后才发答题卡,25分钟后发考试试卷,而这段时间,非常重要,一方面是监考老师会核对考生资料,提醒考试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就是让考生放松心情、调整情绪。

高考环境氛围是压抑的,容易让考生紧张,有些考生没进考场前笑呵呵,一脸轻松的样子,可是一旦走进考场,坐到座位上才发现自己紧张了,手心开始冒汗,额头开始冒汗。

这时,考生千万不要慌张,因为考试还需要20分钟左右才开始,我们有时间可以放松心情,比如喝口水、用毛巾擦擦汗、深呼吸甚至在内心里不断暗示自己这就是普通一场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方法让自己放松。

因此高考开考前10分钟或20分钟,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松心情,调整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以轻松的心态去迎接考试。

第二件事:试卷发后,不要着急答题,先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考试试卷发后,监考老师会提醒写姓名、准考证号,大家写完后,考生是不可以答题的,只要等到开考铃声响后考生才能答题。

因此试卷发后,我们不要着急答题,而是要先把试卷大致浏览一遍,看一看考试题型与模考题型有没有区别,考试试题有没有“熟悉”感,做到“心中有数”,若是发觉试题与我们预想中简单,那我们心理上会占优势,会更有自信,若发现试题比较新颖难度大,那我们就要根据实际做题情况而进行“舍弃”。

简单一句话,对于高考,我们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通过快速浏览试卷,在心理上建立优势,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答题,更好地发挥,而不是一看到试题难了,就害怕就想放弃。

第三件事:答题要先易后难,不要“恋题”‍

答题时,我们要像模考一样,先易后难,不要“恋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容易的题容易得分的题做完,并把该得到、能得到的分数拿到手才是硬道理,千万不要遇到难题,解了5分钟没有写出答题继续“恋题”,这样会影响我们整体成绩。

记得老师参加高考那年,数学试题题型特别新颖,题不难但解题“拐弯”特别多,一道题耗费10多分钟可能还解不出答题,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恋题”怪圈,而我则选择了“舍弃”,我用了60分钟把选择题和填空题做完,解答题只做全了前三道(36分),后面的解答题只做第一问或第二问写了几个简单的公式。

印象比较深的是当交数学试卷时,考场上很多考生都哭了,我坐在第一排,扭头往后面一看,监考老师收的答题卡基本上都是空白。

结果我数学考了115分,而那年我们班80多人,数学及格的不到10人,多数考生只考了70分左右,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前面题耗时太多并准确率不高,后面解答题没时间做,直接空白。

所以高考答题时,先易后难,遇见解不出的题做个标记,先翻过去,等到后面试题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做,而且当整体试卷比较难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舍弃”,舍弃一些解不出的题,去攻我们会的题,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把容易拿分的题全拿分,提高做题效率。

第四件事:考试结束前30分钟,检查答题卡‍,做好“舍弃”准备

当离考试结束时间30分钟时,监考老师会提醒大家,这时,不论我们是否已经做完了试卷,还是埋头专研某道题,请大家先放下笔,检查是否把选择题涂写到答题卡上没有。

可能会有些学生做完选择题后就会把答案涂到了答题卡,那就重新对一遍是否涂乱或涂错(特别是英语,一定要对仔细),若是没有把选择题涂写,那就对照并认真涂到答题卡上。

另外我们要清楚,离考试结束只有30分钟了,若是做完了试卷,大家可以去检查答题对错,若是没有做完试卷,那我们如何利用这30分钟就非常重要的,可能会有几道题没有做,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几道题最容易的一问做出来,先把分数拿到手,然后再看哪道题有把握做完整再去攻破,此时,考生心里要有答案,要会“舍弃”,否则一味追求攻破一道题,只会浪费时间。

考试和答题是有一定技巧的,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讲过,可面临着人生中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可能有些考生会忘记,老师希望以上4个细节“小事”,能够提醒到各位考生,更希望考生们能做好。

不求超常发挥,只愿稳定发挥,只愿我们会的全做对,能拿得分全拿到,真心祝愿全国考生高考顺利,考上理想大学,金榜题名,加油。(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