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整体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近年来在数量上也呈大幅增长之势。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类下设的本科专业包括通用和非通用语种在内已经达到64个。除303所独立院校之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145所,其中994所设有英语专业,比2005年增加204所。从2005年到2013年,日语专业点从293个增加到506个,俄语专业点从91个增加到137个,德语专业点从58个增加到102个,法语专业点从60个增加到126个,西班牙语专业点从19个增加到58个,阿拉伯语专业点从10个增加到32个,非通用语种从45种增加到55种(专业布点达到324个)。翻译和商务英语两个本科专业更是从无到有,异军突起,专业点分别迅速增加到106个和146个。

随着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布点数量的快速增加,外语类专业的绝对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3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81万。高校外语专业布点数量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促使高校外语专业的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人数是134.31万,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63%,35岁以下的占47%。与此同时,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大规模发展中也积累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同类专业简单复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同类专业的同质化竞争,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匮乏;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进修、深造和发展的压力很大。这些都是外语专业在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高等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这历史性机遇发展期,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要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外语类专业在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同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标准。具体而言,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全体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门槛标准。第二,专业标准具有多样性,以满足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第三,专业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不是用于评优或评选标志性成果。各个学校在实施标准时,检验尺度不是各个学校的标志性成果,而是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标准检验以学校培养本科生的全过程为依据,考察本科生受益的结果。第四,专业标准体现社会性。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必须面向社会需求,相关用人单位参与标准制定,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教学、评估、鉴定和认证。专业标准的特点既反映全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客观情况,也与众多利益相关者联系密切。这些利益相关者涵盖以下群体:(1)全体学生。在校学生需要了解自身将被培养成达到哪些标准的专门人才。(2)用户。用户也就是雇主,一般统称为用人单位,他们需要了解和评价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满足工作需求的具体人才培养标准。(3)家长。现在大学生家长高度关注子女所学专业的毕业就业情况。(4)教师。教师必须了解自身承担的教学环节所对应的学生毕业要求———即具体培养目标,而不仅仅关注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多少知识点。(5)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跟踪本科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而不光是最后记录和总结学生毕业要求的成绩和文档。

根据细化分解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标准的功能和作用也可作相应分解,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用于自我评估和改进专业质量;(2)用于外部评估专业;(3)用于国际国内同行交流的等效互认;(4)用于宏观监控教育管理部门;(5)用于记录学校专业培养进程;(6)用于认证国内外某类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标准是对外语专业每一个学生培养质量的统一、全面规范,而不是对教学某一方面的特定要求。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有必要考虑如何实现就业、人才市场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在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市场或者用人单位介入人才标准制定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社会实践环节,评价人才培养成果,再为人才培养标准完善提供反馈。这也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战略从长期以来的“分层选优”转向“分类卓越”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高等教育领域也将逐步形成基于分类的分层机制。这里介绍一下理工科大学设计、制定和实践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情况,以提供参考借鉴。理工科大学在推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有两点意义重大。

全国工程教育标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对专业进行“分类”。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强调的是分层,比如最高层的工科是清华、上海交大、浙大一类学校,然后逐层向下。这种典型的分层理念导致的结果是全国各类专业类型单一,只是在层次上有所不同,而分类的概念却久被忽视。工程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注意到了“分类卓越”概念,这也是世界先进工业国家强调的核心价值。我们不但要有导弹专家,也要有制作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的专家,他们同样可以达到卓越水平。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界提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走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双结合的“两轮驱动”式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道路。换而言之,我们既要培养研发、设计、制造航天飞船、深潜设备、超高速计算机和高速铁路等的高科技人才,也要培养从事现代制造、大型建筑等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与教育需求的各种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分类”,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满足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促使不同层次的专业、学科和高校有差异地实现匹配协同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推行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外语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此围绕这一议题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首先,要注重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比较偏重技能练习,学生视野和兴趣培养方面有些先天不足。中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无论学什么专业,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应成为培养中国未来各行各业人才的必然要求,这对外语专业学生尤为必要和重要。外语专业学生须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注重学习外语语言国家的文学艺术,了解这些国家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轨迹。这一学习和了解过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促成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其次,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比较能力、思辨能力、欣赏能力,这是外语教育界的一项重要和艰巨任务。当前外语专业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础比过去更为扎实,因为外语教材、师资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显著提高是丰硕成果,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要好好总结,正确的方法要坚持下去,尤其要注重外语专业的文学教育问题。过去十几年中,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虽然建构了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规定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类课程是必修课,但是据我们了解,不少学校因重视不足或者师资缺乏,并没有把文学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有的学校甚至完全不见文学类课程的踪影。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外语教育缺失。外语教育专家张中载教授指出:“学习文学可以学到该国语言的精髓”,因为“文学语言是一国语言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具有最丰富的表达手段”,而且“学习文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这是文科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外语专业学科应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外语语言技能、厚实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和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外语专业教学应该重视文学教育,除语言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道德之心。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经明确规定文学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占比例。关于加强文学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外语教育界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在本科教学阶段开设必要的文学课、文化研究课、文论课和跨文化研究课,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适量开展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举办各种有关文学、文化内涵的课外活动等。这些建议都将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逢中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的转型期,这是外语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宝贵机遇。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总体上要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在改革与创新中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实现外语专业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