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加快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维共建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是现实之需。要加快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三维共建:理论维度,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劳动教育之本;实践维度,创新实践模式,聚焦劳动教育之魂;时代维度,契合时代诉求,瞄准劳动教育之基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奠定底气。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是现实之需。

理论维度: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劳动教育之本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揭示了理论研究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导。一是认真研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其为根本遵循;二是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纳入劳动教育精神内涵;三是成立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名师工作室、创新团队以及名匠工作室,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智库基地建设,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创新。

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应用性的基本特点,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首先,要明确规定和确立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的独立学科地位,树立学科自信和课程自信,确保劳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然后,整合优化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原则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健康运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最后,开展多元化的课程设计,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开设“三课”,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协同育人,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打造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示范课,形成品牌特色。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走深落实,必须增强政策的刚性指引。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和追加权威性高、政治性强的政策性文件,确保在宏观政策上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为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要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劳动课程教材,根据学情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审视和完善现有教材,保证各个阶段教学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三是要着力破解劳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完善涵盖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

实践维度:创新实践模式,聚焦劳动教育之魂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要以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教育抓具体抓深入抓扎实。一要持续开展校校合作,实现结对共建共享共育。依托校史馆、汽车、航空主题文化馆等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打破课堂与教室的界限,让课堂“活”起来。在共建共享中拓展多元教学平台、整合多方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二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职院校各系部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是实现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全体党员发挥标杆作用,以教室和学生宿舍为阵地,定期开展评选“最美宿舍”和“劳动教育周”实践活动。三要紧密结合劳动教育主题,推进校企合作,打通劳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更多,这就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先天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将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习中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职业精神和职业使命,培养劳动精神、铸就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都以实践为支撑,在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助力。

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教师培训和进修事项,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对教育者进行教育,让教育者接受再教育,提高教师对学生创新劳动的指导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申报“劳动教育+”双创类科研立项,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劳动实践和劳动创造的现有实践平台,达到“以劳创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搞活社会协调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方协作的良性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开创“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样态。增强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积极推进企业进校园,劳模进课堂,发挥企业家、劳模的引领性、示范性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劳动”是教人求真、教人至善、教人臻美的有机统一整体。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社团建设,以学生社团为主阵地,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讲座,讲好志愿者的故事,宣讲志愿服务经验,策划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劳动教育课行走课堂。联合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以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国际赛事服务等为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打造项目化、品牌化、大众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时代维度:契合时代诉求,瞄准劳动教育之基

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一环,是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必然要求。

人无德不立,劳动教育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均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助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为要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工巧匠”,根植学生的劳动情怀,自觉肩负起“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重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贡献。

客观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劳动教育,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深刻把握“大思政”育人格局,搭乘“大思政”快车,精准把控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劳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依托正在构筑的“大思政”格局背景,将劳动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保证劳动教育“不缺席”,发挥课程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的优势,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使每一堂课都凝聚劳动育人的深刻理念,打造内容深厚、味道浓厚的劳动教育“金课”,让大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在“大思政”格局下,统筹推进思政工作和劳动教育工作,促进各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效应,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时代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时代背景,创新劳动教育育人模式,革新劳动教育生态,必须充分抓住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东风,积极探索网络劳动教育新路径,完善网络劳动教育育人制度,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加强师生劳动教育团队建设,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盘活劳动教育资源,推进劳动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依托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新媒体矩阵,塑造网络劳动教育品牌。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