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思路

摘要:“双高计划”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新的价值意蕴和发展内涵。在“双高计划”视阈下,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应突破提质增效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突出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特色化、信息化和协同化,强化专业群共性职业技能资源建设,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教材和教法的综合改革;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构建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切实提高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涵盖了197所高职院校和253个专业群,其中56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每所学校有2个高水平建设的专业群;另有141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专业群建设名单可见,“双高计划”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中产业亟需的专业大类,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装备制造专业大类、新兴高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现代化服务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和财经商贸大类、现代化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以及其他专业群大类。[1“]双高计划”旨在聚焦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所亟需的复合型、多元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一种面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我国就启动了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以点带面、分批推进和统筹建设,高职院校在软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等层面取得了新突破,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水平进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随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效,我国提出了优质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计划。在经历了示范性院校建设和优质校建设之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增效和深化内涵建设的新发展阶段,高职教育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诉求日益提高。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强烈,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累计缺口总量达到了1.65亿人,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

为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和解决高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常态,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实施了一系列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百万大扩招、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现代学徒制等政策陆续推广与实行。[3-5]为进一步持续推进我国新时代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框架体系架构,“双高计划”建设应时而生,这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重大政策性红利,旨在集中优势力量,分阶段和分层次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构建和完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与体系。高职院校开启了高水平内涵建设的新篇章。

二、“双高计划”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愿景

1.新时代专业群内涵建设的价值意义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主体和载体。但是,新时代新兴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产业新形态,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不断延续拓展,新职业、新岗位和新工种在产业经济发展浪潮中不断涌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导致形成了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知识,出现了技术和技能的岗位群,这就需要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以应对产业形态发展的变迁,对岗位群中职工提出了新诉求,亟需更为复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是实现复合型、多元化、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专业群概念源自于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6]借鉴产业集群效应,专业群的建设可以改变原先单一专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将若干个办学实力较强、核心专业知识关联度较大、具有共性技术特征和契合区域产业链上下游专业知识结构的专业组群,优化课程体系中相关专业之间的知识结构,互化融通专业结构知识,深入融合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诉求和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品牌化专业群,开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2.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使命

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和改革发展,虽然大多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在专业群内涵建设、专业群体系标准、专业群精细管理等多方面,与现代化高水平高职教育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后示范性建设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逐渐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对比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对新时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尚有不足,与现代化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的匹配度还不够,与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总体要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7]

高职院校应以高水平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与提升为契机,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治理体系、财政投入、发展观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建设,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新时代跨越发展夯实软硬件基础。从国家层面拟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将被重新定位,办学地位和招生层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也将从法律意义上变更为职业高等教育,这将从法律层面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畅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今后也可以培养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人才,这些都将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法理依据。

3.产业所需复合型人力资源供给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倒逼产业经济进入发展新业态,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着复合型、专业化、多元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面积缺口,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专业群的建设直接影响了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复合化水平和多元化能力,作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主要来源的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新时代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新诉求为新契机,将专业群课程体系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亟需的技术技能融入到专业群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复合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破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加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和智力支撑力度,构建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4.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配置的新范式

专业群由若干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其组群关系必须基于一定的逻辑系统和现实依据。根据公布的“双高计划”中专业群特点分析,专业群的组群大致上有基于产业链、基于岗位群和基于技能内容三种组群逻辑。[6]

首先,基于产业链组建的专业群,是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组建的现实依据,将契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作为组建基础,以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将共性的技术技能作为专业群的基础课程,通过产业链在专业群技能知识的映射和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链映射作用下的专业群内涵纵深发展。其次,基于岗位群组建的专业群,是以学生未来宽口径职业技能生涯发展为组群目标,将技能岗位相似或相近的专业融合在专业群中,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迁移和转换,满足对特定技能岗位和复合化岗位技能的实际新诉求,优化课程体系中岗位技术技能知识点的分布与设置,提升专业群对岗位群中相关技术技能的适应性。再者,基于技能内容组建的专业群,主要是以相关专业的基础技术技能作为组群逻辑依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共享实训条件、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群的内涵质量提升。虽然上述专业群的组建逻辑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核心要义,以专业群内涵建设为抓手和新范式,打造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三、“双高计划”下专业群内涵发展现状

“双高计划”下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发展有如下三个特点。

1.专业群建设特色化不显著

深化专业群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诉求。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没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和内卷化现象,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没有契合新形势下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欠佳。

专业群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基于区域产业的特色化办学。以区域特色产业为现实依据建设专业群,既实现了专业群与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的协同融合发展,又有利于集中区域产业优势资源并将它转化为专业群特色化发展的新动能,通过融合区域特色产业构建的特色专业群,谋划专业群特色化长期发展新蓝图,专注特色化办学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力度。

2.专业群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缺失

专业群的组建是其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综合体现,应以产业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的充分融合作为基本组群定位,须遵循专业之间的共性教育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其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功能,通过专业群组之间的集群贴近产业集群,实现空间集群效益和配置效益之间的最优化效果。专业群集群效应是建立在组织体系重架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厘清专业群组织关系和管理机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牵强附会,内部组织分工不明确,仍沿用了先前各专业单独建设的方式,专业群内各专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态势,专业群内部缺乏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互补共促、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成效的跟踪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体制创新,导致专业群的集群效应难以达到最优化。

3.专业群评价体系缺位

专业群中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融通,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何种评价框架体系中统筹推进专业群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群建设的成效。专业群的评价体系涵盖了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订、专业设置逻辑的建立与依据、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实训实习的开展、教学成效的综合评价、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产教融合的深化程度等多方位、多维度内容。但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先前各专业各自的评价体系,并未真正发挥专业组群的集群合力和集群效应,致使评价目的不够明确,评价内容不够具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单一化。

四、“双高计划”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思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本文提出五个建设思路。

1.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专业群建设的提质增效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群内涵建设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深化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专业群应根据各专业之间的核心职业技能、基础职业技能和交叉职业技能与专业办学特色,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响应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诉求,进一步促进专业群内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性和协同性,优化专业群课程科学配置,与时俱进更新课程标准体系,加强专业群共性核心职业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丰富专业群建设内涵。

其次,充分发挥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集群效应,以产业集群逻辑为现实依据,深化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范式。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特色和新诉求,开展“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的试点,[8,9]扎实推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切实推进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坚持知行合一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更加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着力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2.产教融合,共建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更新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复合化、多元化和细分化。因此,作为高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产业链集群发展,加强专业群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力度和服务发展的功能属性作用,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动态优化,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融合发展共同体。[10]

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亟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新诉求,深化产教融合,回归产业集群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源本。首先,应深入摸底和系统调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所急需、紧缺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岗位类型和技术需求,编制针对区域特色产业、重点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及其产业链对人才、技术和技能需求的大数据,针对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技术技能诉求进行量化分析,将量化分析结果作为专业群内涵建设与课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专业群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人才需求侧之间动态化、常态化的匹配。其次,切实将专业群建设基础延伸到产业链中,扩大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积极探索企业参与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途径,以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激发校企合作的潜能,加强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式培养等多元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切实提高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参与度和积极性,扎实推进和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模式,无缝对接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促进专业群内涵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融合共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3.建设共性职业技能资源,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群组之间的职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融通性,建设共性职业技能教学资源是夯实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支撑专业群中各个专业协同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专业群建设应深入挖掘和梳理各专业技术技能的个性特点,避免各个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和内卷化现象,在专业定位、核心职业技能与素养、就业岗位群、核心课程标准等方面求同存异,凝练出专业群之间共性的基础职业技能,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专业群中各专业个性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从而推动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均衡发展和科学发展。

此外,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提质增效离不开教材与教法的综合改革,教材是专业群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法是专业群教学的实施路径。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应积极响应产业集群的新诉求,创新教材开发形式,在产业生产线上、工厂车间里和实践岗位中开发手册式和活页式教材,多元化教材内容和形式,联合产业工匠和技能大师共同开发工学交替的教材,建立教材优化更新与产业集群职业技能岗位群的动态匹配关系,提升教材与核心职业技能岗位群的契合度,坚持课证融通、课岗衔接和课赛互促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专业群教法的深化改革应藉借新兴技术,大力推进教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5G、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全程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数字化情景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实现实时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学互通互联,畅通专业群教学信息流和教学资源流渠道,消除信息孤岛,多渠道、多维度、多元化提高智慧教学水平。

4.强化新时代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契合度离不开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仍尚为欠缺,教育教学仍停留在本本教育主义,脱离了新时代专业群教育教学主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11]

因此,加强专业群建设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筑巢引凤,引进企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还需切实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企业实践经验,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积极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挂职”、双向流动、柔性引才等校企协同互动,共建校企技能大师工作站和工作室,构建高职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的教育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校企双师团队,切实提升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5.提高专业群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首先,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诉求,为产业、行业和社会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和培训,积极融入产业链人力资源建设体系中,开展产业和行业相关员工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充分利用专业群团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技术合作或转让等方式,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联合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专业群团队的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协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最后,积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百万大扩招的政策,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其他社会群体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专业群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创新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群的教学资源配置,切实提升扩招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伟只.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34-38.

Li Weizhi.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J].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20(5):34-38.

[2] 宁业勤,傅琼. 激励与规约: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评价探索[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3):67-70.

Ning Yeqin, Fu Qiong. Incentive and Regulation: A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Enterprises[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9,8(3):67-70.

[3] 吴海勇,叶凯. 现代学徒制下的机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6(3):66-69.

Wu Haiyong, Ye Kai. Cultivation of Mechanical Vocational Skill Talents by Modern Apprenticeship[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7,6(3):66-69.

[4] 吴海勇. 职业教育大扩招:高职院校的新使命、新挑战和新作为[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0(5):88-93.

Wu Haiyong.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Mission, Challenge and Acti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 Journal of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2020(5):88-93.

[5] 吴海勇. 1+X证书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3):10-15.

Wu Haiyong. The Cultivating Path of High-skilled Talents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J]. Journal of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20(3):10-15.

[6] 林克松,许丽丽. “双高”时代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演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34-139.

Lin Kesong, Xu Lili. The Co-ev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and 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Double High Plan”[J]. Research in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2020(5):134-139.

[7] 胡俊平,顾京,吴兆明. 高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的要义、表征和策略[J]. 江苏高教,2019(11):119-124.

Hu Junpin, Gu Jing, Wu Zhaoming. The Essentials,Characterization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Highe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19(11):119-124.

[8] 吴海勇. 1+X 证书制度的新意蕴、新内涵和新实践[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41(1):42-48.

Wu Haiyong. An Introduction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New Meaning, New Connotation and New Practice[J].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2020,41(1):42-48.

[9] 谢莉花,余小娟.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培训师傅队伍的定位、问题与要求[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3):12-16.

Xie Lihua, Yu Xiaojuan. Orientation,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 Training under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20,9(3):12-16.

[10] 李传伟,吴永刚,车信超.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野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5):40-44.

Li Chuanwei, Wu Yonggang, Che Xinchao.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Vi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9,8(5):40-44.

[11] 聂小武.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发展剖析:问题、现状与路径[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3):6-11.

Nie Xiaowu.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blem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J].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20,9(3):6-1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