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卡片笔记写作法》: 5分钟学会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之前曾看过《搞定》,里面提起“总体工作流程的重要性”,也就是GTD。

GTD能将所有任务收集,并以标准的方式进行处理,但它的缺点是,在没有明确界限的工作实践中,不能准确完成计划。

但那本书中也有一种见解,与《卡片笔记写作》很相似,那就是要形成自己的个人系统,知道自己能够处理一切突发事件,就能实现大脑的开放性思考,专注解决目前的任务。

这几天时间,我也一直在研究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因为看到社会学家卢曼出版了58本书,还有100多篇论文。

在我运用了他的这套方法来进行自己的系统架构时,我也发现了许多作家都非常高产。

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都是极其高产的作家:

梁羽生,1954年到1983年,29年完成了33部武侠小说。

金庸,从1955年到1972年,完成了15部武侠小说。

古龙,从1960年开始写作,到他去世的1985年,单独完成的作品就有58本。

温瑞安,从1970年开始写武侠小说,四大名捕系列就有90多本,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10多本,神州奇侠系列10多本,七大寇系列9本,七帮八会九联盟系列20多本,方邪真系列4本,白梅方振宇系列6本,布衣神相系列8本,还有散碎的其他武侠作品40多本,数量超过200本。

在各个作家的经历对比之下,我发现他们都是能够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高产者。

似乎他们的大脑之中,早已有一个框架,无论是今天完成a、明天完成b、后天完成c,还是说完成第1部分、一周后再完成第2部分、一年之后完成第3部分,他们都毫无阻碍,能够把每项工作分门别类处理好。

在看过他们的经历后,我发现他们只不过是将写作当为最重要的事,无论在做什么都能够想到这件事。

也就是说,其他的一切都被写作所服务,他的一切生活工作都为写作提供了资料。

这与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异曲同工,但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还需要详细的了解。

01没有人从0开始,别小瞧你自己

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洪堡兄弟曾说,“教授不是为了学生而存在,学生也不为了教授而存在,他们都为了寻求真理而存在,而真理服务于所有人。”

人们常常认为,一项工作或者想要写一篇稿件是极其困难的。

因为他们以为那是从一张白纸发展为一篇作品,或者从一个空空荡荡的大脑变得装满奇思妙想。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只需要拿起一支笔一张纸,然后开始阅读、思考,把一切想法记录在纸张之上,然后不断地向外拓展。

哪有人是真正从零开始的,他们只是没有把以前所学到的东西记载下来,所以感到无从下手。

对于没有建立自己笔记系统的人来说,总觉得想法来自于自己的大脑,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多数想法都来自于外部,来自那些我们阅读的书籍、报纸、杂志,别人的讨论以及他人的意见。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写作,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知识,以后都有可能会用到,而且它会用到无数次。

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形成正循环,它虽然无处不在,却往往难以被人发现,原因当然是我们没有记录。

就像我们在玩一场游戏,本来游戏是有升级经验的,可是你不去看升级经验,怎么知道自己何时升级呢?

做一个自己的系统,只需要用到你的手机APP,它就会化为你的成长经验条,每当看到它,你就会更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能升级。

从前,专家们曾经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的储存空间,会被知识慢慢填满,这样后来的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可是今天我们早已经知道,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互相之间具有联系,所以我们拥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是互相联通的,大脑也是越用越快。

因为它已经将我们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成熟的系统,后面来的知识只需要跟前面的紧密相关,就会自然而然的合并入我们的系统。

著名的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说:“那些具有大量思考工具,并且知道如何应用的人是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这种拥有普世智慧的人,在离开他人的引导之后,也能够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智并且能够独立做出判断,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当然离不开形成一套自己的系统。

02带着问题搭建系统,你要这样问自己

怎样快速地开始搭建自己的系统?卢曼建议,我们带着两个问题来,进行搭建:

①进行眼下的工作时要表现出来的是哪一观点,哪一任务。需要表达什么?需要排除什么?

②这个观点或这项任务是哪一类别的,在过去有何体现?这种观点或任务的反方向是怎样的,再在过去又有何体现?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从眼下搭建出自己的系统。

假如在我们搭建系统时,这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那么说明我们真的,完成这项任务、解决了这个问题、理解了这个概念,我只不过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无效工作中。

诺贝尔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只有当我能对某件事进行科普时,我才能确定自己对这件事完全理解了。”

搭建框架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每一次笔记,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一次公开的科普性演讲。

所以在写这种笔记时,请一定要注意,把读者当作是对内容与背景一无所知,仅对此领域有浅显了解的人。

实际上,它的读者将是若干时间后,几乎完全忘了这个笔记写了些什么的你。

当你开始写这样的笔记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经常骗自己。

看了这本书、这篇文、这堂课,你以为自己搞懂了某个问题,但是写了笔记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不懂……

想要搞清楚自己对某个领域是否真的在行,最好的方法是进行一次测试。

可是离开学校之后,我们很少再有测试的机会,现在这个笔记系统,岂不是你的一次好机会?

你的笔记写得越好,你的理解能力越强,而读者能够从你的笔记中获得什么,就说明你的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提升,原来,笔记正是对你最便捷的测试。

当我们在使用这套卡片笔记系统时,会发现遇到以下四类情况,也是必经的过程:

①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会将文本中的原有问题与解决方法,当作这次笔记的主题。

②有一定经验后,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除了文本中的方法,还能有一些自己找到的新方法。

③熟练掌握之后,不但常常能够根据文本寻找到文本外的新方法,还能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反面概念,以及发现文本的局限性和缺点。

④但如果一切都没处理好,可能会遇到一种糟糕的情况:仅能够使用文本中的原文来写作、摘抄,甚至连原文的理解也会出差错。

03混乱给你灵感,标准令它再现

人们逐渐意识到,在枯燥无聊时,有秩序的行为会降低学习效率,但混乱却有内在联系的事情,却容易加深人的记忆。

混乱却有内在联系的事情,看上去杂乱无章,如何将它整理?这又回到了卡片笔记系统。

这套系统建立起来,会让我们思考的过程更加清晰,并能够更好地区分开两项相似的任务。

卡片笔记系统是思维的延伸、思考的外显化。

它的变化之多、数量之广,让无数标签和笔记可以帮我们搭配出各种各样的新主题,新场景,新故事。

结构虽然松散,但却能够在任何时候自由改变我们的研究方向。

但我们还需要给自己的卡片笔记定下规则,否则下一次将会难以找到。

既有分类,也有标签,还需要有主题。

在我制作自己的笔记系统时,用了历史、美术、音乐、书籍等分类。

当然也少不了大分类:

①文献类笔记;②理解类笔记。

前者仅需要记录如何查找书中资料,如“《XX》的XX页”。

后者则是阅读并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

标签,我运用了看过每本书的书名、心理学、案例、原则、想法、概念等。

主题,我用一些关键词来表达该片笔记的内容,如“在大脑外思考,方法论”、“1973年的一次心理学实验”。

虽然,这些标签、主题和分类让我的笔记变得分散起来,但它对于我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良性影响。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创始人,尼克拉斯•卢曼曾说:“社会中不同的方向可以发现相似的结构,比如金钱、权利、爱情、正义、真理,都能解决同一类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笔记中发现了很接近的想法,很相似的事件,也不用担心,因为有了笔记,我们能从中找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或成果。

但如果不写笔记,我们是完全发现不了的,因为大脑会将本来完全无法联系起来的两个词链接在一起,这种漏洞是紧靠思想无法发现的,唯有用文本记录出来才能破解。

04双重视角,从今天开始做大佬

当你有了记笔记的习惯后,我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作者要尽一切可能,详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而读者则需要抱着无知而挑剔的态度,不断的找茬。

笔记系统拥有的这种神奇双重视角,会让我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日益成长。

古往今来,学者并非要做到无所不知,而仅需在任何时代都能适应环境与知识,拥有对自我的定义就可称作一个有学问的人。

我们并非要做一个学者,但大家都想过在自己的领域做一个比他人更强的大佬,所以拥有新的想法也变得重要起来。

但大多数创新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想法,而是渐进优化的过程。

牛顿被苹果砸头,从而产生万有引力的想法;凯库勒梦见蛇咬尾,从而画出苯环结构。

他们看上去是一朝顿悟,实际在之前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在类似的问题上,想要学会这种创新的方法,我们就要具备两种能力。

①把事实抽象化为理论。②把理论具现化为实践。

当我们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后,就能把任意的某条笔记,变成理论或变成实践,从而创造出有理论、有依据的新观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笔记中标注出认为正确的和有用的那部分,和目前认为不真实也不严谨的笔记。

现在认为不合时宜的想法,未来不一定那样,想要做的更真实地理解这个世界,就要尽可能地摒弃自己的偏见。

人们的偏见无处不在,哪怕是自认为心胸开阔的人,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他认识不到自己也有小气的一面。

想要避开这样的偏见,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我还能怎么办?”

比如,“如果不能跟同事友好相处,我还能怎么办?”

“如果不能身体健康的老去,我还能怎么办?”

“如果不能拥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我还能怎么办?”

“如果不能让父母认可我的生活方式,我还能怎么办?”

“如果不能得到这份工作,我还能怎么办?”

05将一切问题简单化,活得更加轻松

查理•芒格曾说,“一个想法或事实不会因为得到它更容易而变得更有价值。”

但我们很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只为了把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

形成的想法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的想法能够形成一套目标一致的复杂理论,可复杂的想法,如果再一次形成理论,将复杂到无以言表,所以我们仅需要实现简单的想法。

创始人卢曼在做卡片笔记时有一个规定,“写卡片笔记的纸张不超过一个A6纸(约手机大小)”。

我们在现代,可以使用APP制作卡片笔记系统,规则变成了“记录不超过一个屏幕(手机、平板和电脑的屏幕,不用上下翻动就能看到)”。

用标准的格式来处理复杂的信息,效果往往会很好,这样能减少人的选择成本,不把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选择上。

虽然人们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因为那代表自由,但同时,人们又觉得太多选择会让人难以决断,并且消耗大量精力。

在做卡片笔记这件事上,这些标准格式减少了我们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选择成本用在筛选做笔记的内容。

我们一旦开始做自己的卡片笔记系统,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系统成熟起来后,我们就能同时完成多个任务、多面开花,从而释放出卡片笔记的真正威力。

这种威力就是完成一项任务时,必然会存在多余资料、附加产物。此时此刻无用的东西,在别的方面一定会产生妙处,把这些多余的东西加入我们的系统,一定能产生意外之喜。

如果你的工作是一个系列的任务,那更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当同时开启多项任务,手头的这项任务令我们感到厌烦,也不必勉强,立刻切换到其他的项目,很多作者的高产都来源于此。

如果在当前任务中,我们有一部分自以为是得意之作,可偏偏需要删除,也可以立刻放入自己的卡片笔记系统之中,不用再像往常那样,删除一些内容就仿佛要与我们相处多年的挚爱一刀两断。

写在最后

学会了卡片笔记系统,我们还需要坚持下去,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当然是不要立刻否定我们的旧习惯。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说,“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因为太过于容易就能完成,所以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运用到现在,我们的卡片笔记系统中,就是每天写一条笔记,只需要一条就是达成,所以没有心理负担,有更多笔记当然更好,但你的目标只需要一条就能完成。

简单吗?简单就行动起来吧!

点个“喜欢”,为我打call,下次继续给你传达新知识哦(o゜▽゜)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