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文科生的重要作用: 为理科生的研究, 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

01文科生实在是太太太太太惨了!

每当提起“文科生”,通常浮现在大家头脑中的是:一个才华横溢、温润如玉,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文艺形象。

但是在学生时代,总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文科生是“理科太差才选的文科!”

其实,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由此,本科和硕士都是选择的理科。但是,后来博士、博士后转向文科,真正投入文科学习后,我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

真不知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误解,让很多人觉得文科生“不就是死记硬背”、“两眼一闭,默写机器”“圆珠笔芯,一批又一批”……

可是,文科生的痛,又有谁能懂?

文科生们既要熟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要将政治主观题分析得入木三分,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整本书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如果要问:文科生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知识点?

答案可能是:一个宇宙吧……

可是,文科生们明明很努力,却总被嘲笑是“背多分”。

遇到文科生,无论是在饭堂排队打饭,还是在课间走廊散步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些文科生背书的身影,只因文科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考试重点。

此外,文科生的参考答案,使人敷衍到怀疑人生!

参考答案(一)1.略2.略3.略4.略5.C

理科生的参考答案既详细又清晰,有种不讲明白不罢休的执着;而文科生的参考答案,一个“略”字是日常,文科生的选择题大多数都是:与题意无关,表述错误,另一个选项更贴切。

对着参考答案改正的时候,光是改一题就写完了半页纸。

难怪文科生都说:“抄作业答案,理科生即使抄了也不会;文科生是直接不去想抄。”

感受完文科生日常的无数个“痛苦瞬间”,终于明白:文科生这条路,真的没有想象中这么好走。

他们要将厚厚的一沓书看得滚瓜烂熟,背到嗓子发哑,作业习题刷到手抽筋,还要承受别人质疑的目光……

文科生,实在是太太太太太惨了!

02其实,文科生的优势颇多

文科生的最大优势在于: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强、具有人文关怀。

文科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读书,而不是做实验、写代码,这造就了文科生的可塑性,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有可能脱颖而出。

文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基本上是打基础的,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色彩真的不必浓郁。

美国黑石集闭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基金和投资机构之一,其联合创始人、CEO苏世民,大学专业却是标准的文科——文化与行为。

几年前,英国出过一位一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他的大学专业是历史学。

此人不仅当上了财政大臣,而且离开政坛后,从事过许多跨度很大的职业——报社主编、投资公司顾问、大学教授,又被礼聘为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

作为的一名文科生,其实也可以发挥优势,把工作做得很好。除了特殊的技术部门,公务员更适合于文科生,银行职员也比较适合于文科生;面广量大的各类社会管理岗位,以及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也是文科生的用武之地。

03文科生的价值不容低估

文科生是激励他人的一群人。

中国自古以来,文科生就是知识分子的主力。

诸子百家是中国第一批顶级文科学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理论和著作,打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动机,无不从这批顶级文科学者而来。

孔子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所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话,被收录在《论语》之中,作为古代科举的必读教科书,孔子随口说的一句话,激励了多少学子发奋图强?

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顶级文科学者在诸子百家、群星璀璨的年代,就给中国定下“以人为本”的道德标准。

还有那位编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他用半生著就的这本书,已经成为“中国从哪里来”的证据。

文科生还是指引方向的一群人。

没有方向,头脑再聪明、四肢再发达,又有什么用?

远的不说,民国时期,多少有雄心、有抱负的实业家,一辈子郁郁寡欢,因为他们要么不知道中国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要么不知道走哪条路才能挽救中国。

于是,很多实业家在民国时期四处碰壁,成就十分有限,年轻时候说要实业报国,老年依然是国破家亡。

我们现在都知道,马列主义是救中国的唯一正确方向,而找到这条路的,却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写出《庶民的胜利》的李大钊。

他们的数学、物理成绩也许并不突出,但他们用人文社科的知识,给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且告诉实业家和科学家们,中国到底要向何处去,他们要如何做才能挽救中国。

所以,现在文科生的任务,就在要继承前人的衣钵,研究理论、提出新鲜观点,讲好中国故事,给中国找到前进的方向。

理科生确实为科技强国在做贡献,但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强国”和“为人民服务”都是文科学者的理论。

理论上找到了方向,科学技术才有奋斗的目标。

04很多文科生缺少看家本领

文科生的真正短处,并不在于专业门槛不高,所学知识不“硬”,而在于文科知识学得不扎实,缺少应有的看家本领。

首先,是治学不够严谨,下笔大而化之、信马由缰。

胡适先生100多年前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就是希望做文科学问要严谨,立论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

中国传统文科最大的缺陷,在于文人下笔很大胆,标新立异的观点很多,却从来不求证。

现在,大学里培养的文科生,很大程度上仍在重演中国传统文科的故亊。思维有逻辑,归纳准确合理,演绎有层次、富有条理,本来是文科生的强项,可真正将之转化为随身本领的不多。

其次,是文字功底差强人意,体现不出文科生的优势。

真正文字功底强的,一看就是出自于优秀文科生之手的文章,可谓风毛麟角。即便有少数思想活跃、观点新颖、立论充分的文章,其文字也很平淡。严格来说,多数文科生的文字功底并不过关。

学风如此,也和教风不严有关。

最后,是文科生读的书太少,博览群书、知识面宽广的文科专业特征,已经在文科生身上很少见了。

现在读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往往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建模和统计软件,但不愿意多读几本书,导致知识面窄得很。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背景缺乏了解,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闭门造车,甚至是为臆造出来的问题作证明。

有的学生希望通过多学一些“硬技术”(如建模和软件应用能力)来弥补文科专业的偏“软”,却在自身的看家本领上下功夫不够。

要知道,文科生学的“硬技术”,对理科生来说却是“小儿科”。所谓的“硬技术”,只是功能性、辅助性的。

我的那些博士生、硕士生同学,现在明显有所成就的,无论是在高校做教授、副教授,还是在金融机构等职场上工作,都不是特别擅长做模型,虽然在大学里做研究时这一点很重要,而是文科专业素养尤其突出。

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就走向职场,今后决定你职业前途的绝不是考到手的专业技能证书,也不是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硬技术”,而是及时发现和准确概括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这还是要具备文科专业素养。

无论如何,在无数文科生心里,“文科”依然是他们的满腔热忱与执着,是他们奋战到深夜的信念,是他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意义……

就算时光倒流回文理分科那时,再选一次,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文科。

成为一名文科生,我们从未后悔过。

千言万语,总结起来:文科生,学的是情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