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服务“一带一路” 东林成为14国留学生成长沃土

在前不久东北林业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东北林业大学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也门共和国驻华大使向东北林业大学签发感谢信,表达对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的认可和中也友好的诚挚祝愿。也门籍留学生卡卡西也送上寓意“勇气”和“友谊”的“弯刀”礼物。

东林教师代表代表学校接受也门籍学生礼物

十年间,东北林业大学先后与14个“一带一路”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派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达300余人,培养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2285人。

搭建青年文化交流平台

2013年,越南留学生陈儒决成为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这也是该校招收的第一个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留学生。毕业后,陈儒决决定回国开办国际教育公司,致力于推广汉语学习、输送来华留学生,为越南学生来华留学深造和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陈儒决公司与越南智能教育体系中文教育举行合作签约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另一方面,我想兑现和老师们的承诺,真正成为一名中越文化的交流使者。”陈儒决说。

从招生来源、输送途径,到教学效果、家长咨询……公司成立4年来,陈儒决已与越南两所大型国际学校联合开发了高中汉语课程,包括制定一至十二年级的汉语教学计划、编写汉语教材、制作视频学习资料等。目前,已有2000余名越南学生通过了相应等级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他还经常鼓励优秀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高等院校攻读学位。

“中国高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招收、培养方面制定了政策,给越南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留学机会,也搭建了很多中越青年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陈儒决的留学和创业经历让他感悟颇深。“我们是‘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让我深深感受到连接的重要性,人类的命运是相连的,就像母校的老师给予我的那样,我也同样愿意做一粒种子,用自己的能力,让中国与越南紧密相连,续写出合作与发展的新故事。”

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周卡是该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三年,他已成为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野生动物研究与发展部首席执行官。

留学东林期间,周卡跟随导师在中俄、中朝边境地带开展非洲猪瘟监测、预警,在华东七家动物园进行外来物种疾病调查,分析了中国鸟类Mx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选择压力,调查了中国两栖动物壶菌起源,还在全球首次诊断了一例由海洋病毒引起的黑熊新发传染病。

周卡在办公室工作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这是留学时我最深刻的感受。”周卡说。

如今,周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统筹多部门的50多位野生动物专家和生态系统研究员,在非洲守护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的生生不息。“我在留学期间的学业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现在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带给我的经验,是支持我监督和指导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资本。”

不久前,埃塞俄比亚创新与科学部、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东北林业大学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建设好“中埃塞野生动物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这让周卡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搭建好这个国际科研平台,让中埃塞乃至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加入进来,并保持稳定的科学合作,助力两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

来东林的留学生,时间最短的3年,最长的7年。语言交流、饮食习惯、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慢慢融入了他们的日常。

一头红棕色的短发,白皙的皮肤,一口流利的汉语,俄罗斯女孩达莎如今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研三的学生。如果不是外表的肤色差异,从她的语言交流中很难听出她是外国人。

红棕色短发,白皙的皮肤,一口流利的汉语,俄罗斯女孩达莎在东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读研。在哈尔滨生活了10年,达莎的生活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喜欢吃锅包肉、枣泥馅月饼、猪肉玉米馅包子等美食;喜欢穿着汉服和朋友们在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打卡……“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了日常,我现在每天讲汉语的频率远远多过母语。”达莎说。

达莎带领东林国际交流学院师生参加运动会

留学期间参加的国际文化节、京剧赏析、茶艺课等活动让达莎至今念念不忘,现在还保持着喝茶习惯。周卡说,“感谢中国政府和东北林业大学,让我有机会全方位体验这里古老又常新的文明。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包容性,让我感受到了东方古国雄浑的脉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东林开展“感知端午文化”体验活动

在东林相聚,去世界发光。10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培养的留学生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遍地开花,续写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