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前“韦神”付云皓, 怎么就从北大退学, 到了二本做了个老师?

最近几天,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走红网络。

起源是一段采访视频,视频中他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两个大馒头。

看起来平平无奇,很多人可能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路人就划过去了。但是,这个韦东奕实实在在是个牛人。

高中数学联赛冠军,连续六届奥林匹克竞赛满分,一路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系,不少人都把他看作是“陈景润接班人”。

当年,哈佛为了他甚至愿意打破校规:只要愿意去读书,直接免考英语。

不过,韦东奕最终还是留在了国内。

韦东奕的神话还在继续,但是,他的前辈——付云皓,却从两届国际奥赛满分金牌得主,到北大退学,最终“沦落”到二本师范学院的数学老师。

开始

每一颗星星闪烁着光,却总有相似之处。

从网上纷纷扰扰的报道中,我们大概能还原一下他的原生家庭。

韦东奕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他的父亲是教授。在同龄人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接触数学。

小学一年级,韦东奕的父亲给他看了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没想到儿子爱不释手。从此,韦父开始对他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强化。

高中,大多数人还在为升学烦恼的时候,韦东奕却已经大放光彩。

高二的时候他就发明了“韦东奕不等式”,连续两年IMO满分,保送北大数学系。

而在六年前,付云皓也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付云皓出生的地方是高校云集的北京海淀区,他的祖辈是清华大学的职工,父母是中学老师。在他成长的年代,奥数席卷了中国。

付云皓选择了奥数,奥数也选择了他。

作为一个教育氛围浓重的家庭,孩子的学习自然是头等大事。绘画、书法、钢琴、英语,能让孩子试的的都试了,付云皓都兴致平平。

偏偏在一次去外婆家的时候,小付云皓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写了不少数字,大人们研究半天,结果,发现者孩子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四则运算。

行吧,那就学奥数!

六岁付云皓完成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接着父母为他在校外报了华罗庚数学学校,那是一所倡导对学生实施高速度和高难度数学教育的学校。

原则上只接受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但是,在插班生考试中,四道题付云皓答对了三道。

那年,还不会写字的付云皓成了班里最小的学生,母亲还要跟到班里为他记笔记。

只要是竞赛,必然是竞争激烈且残酷的,尤其是像数学这样需要天赋的学科。同龄人大多已经回到了普通学生的生活,而他继续攀登奥数这座大山。

当然,奥数也没有辜负他。

在和奥数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他参加过四十次左右的大型比赛,获得了二十多项大奖。

出色的表现成功引起了北京几家著名中学对付云皓的兴趣。清华附中给出了一个让付云皓父母无法拒绝的条件:为付云皓一人提前推行“一条龙”教育,无论中考成绩如,只要数学成绩过硬,就能直升高中。

付云皓夺得IMO满分金牌后,校长张庆刚就把他们俩的合影装裱在新建教学楼的校史展览栏中。

2003年,付云皓凭着出色的成绩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作为一个名人,他被老师指派为班长。

奥数没有巅峰,付云皓继续攀登,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坠落

星星划落的地方,总会留下痕迹。

凭着从小竞赛的底子,付云皓又成了被仰望的对象。

大一的“三高”,付云皓轻轻松松上了九十。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付云皓与竞赛圈的大神一起讨论高年级的课程。

不过这个世界可不止只有数学,用流行语来说就“花花世界迷人眼”。

入学的第一年,北大建立了严格的进出审查制度。而另外一个无边而又精彩的世界,迅速席卷了学生的休闲实践。那年正是《星际争霸》最火热的年代。

付云皓他没有电脑,但是比他高一年级的邓杨有一台当时罕见的4G内存的高配置电脑。正如六岁时遇见数学那样,付云皓迷上了游戏。,也可以说是痴狂。

那时候,邓杨的室友经常可以看到这个学弟出没在宿舍。凭着对游戏的痴迷,付云皓成了这个宿舍的“第五人”。

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骗你的只有数学,因为不会就是不会。

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付云皓的“军事理论”的成绩是个耀眼的红色数字,全年级唯一一个不及格。

到了第二学期,物理他考了56分。一年后付云皓重修,结果因为课程冲突不能去上了。最后,他的成绩比上一年多了一分——57分。

这场考试最终成了付云皓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大二结束的那个夏天,付云皓每天都想去物理院找到那个老师,但是得到的永远都是“老师不在”的回音。

他没有再见到那个老师,也再没有看到那张试卷,他从北大肄业了。

继续飞行

跌落神坛的那几年,日子是什么样的?

“悲哀、疯狂、堕落”,付云皓总结道。

威尔遇到了肖恩和蓝博,所以有了《心灵捕手》。付云皓遇到了朱伟华,才有了后来。

朱伟华是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院院长,他像一位打捞人将付云皓从泥潭中拉了出来。

他听说付云皓肄业之后,异常愤怒,“他只是某一方面不行!”

于是,朱伟华赶到北京,给了付云皓一个机会,攻读广州大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硕士学位。

但是付云皓犹豫了,选择教育意味着他可能与学术研究无缘了。

2008年,那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也改变付云皓。

他接过了广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父亲对他说:“你也是时候离开我们了。”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半径从未超过5公里。

21个小时,2127公里,从北方到南方。付云皓第一次知道,原来九月也可是酷热的。

这里的一切都和北京不一样,但是,付云皓的心情却是痛快而又轻松的。

在导师朱伟华的带领下,付云皓把大把时间投入到数学竞赛的培训上。到各地集训的时候,付云皓也要应付社交。总有几个老师喊着“付老师”敬酒,付云皓一开始不习惯,到后面也应付自如。

2009年,朱伟华担任IMO中国国家队主教练,付云皓作为观察员一同赴德国参赛。七天以后,他们将在领奖台上结果六枚沉甸甸的金牌,庆祝中国队再次夺得世界第一。

后来,付云皓尝试去争取清华大学的“运筹学与控制论”的博士,但是失败了。不过,他并没有很伤心。

“容易捡了这个,丢了那个”,他说。

中国人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付云皓的新闻稿出来以后,网上到处都是对他的同情,仿佛他已经成了一个失败者。

但是付云皓的回应中却写道:我没坠落,我只是没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但是谁说我就输了呢?

这是一种阅尽千帆的不急不徐,这是一种看尽世事的平静。

成功与失败,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如付云皓常与学生说的一句话:“数学的进步与倒退与你无关,中国数学的倒退与进步与你无关。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的进步与倒退或许与你有关,但你只是坍台微分方程是否有解问题时那个初值上的微小变量而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