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 “双减”进行时 如何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小鱼的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有何区别?海棠雌蕊为什么长了4个花柱?鸡蛋卵壳上的气孔又该如何观察呢?在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的生物实验室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之旅,并满心欢喜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积极用生物学科思维与学科知识去观察、探究客观生命现象。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撬动有趣的思考,这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后,力推的“生·动课堂”。

“现在的课堂会更重视我们教学课标的落实,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生物老师潘俊逸表示,在课外会布置相关的假期作业,包括制作模型、调查生活周边的生物、制作自然笔记等一系列的生物创新作业,这样的作业大大的增加了生活与生物的联系,让学生将课堂当中的所学、所感、所悟应用到生活当中。

变革传统课堂方式、创新生物作业设计,是附中生物组落实“双减”政策之下坚守课堂主阵地的延续,更是学科教师育人理念的再思考。此外,为打破课堂的限制,生物组老师们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实验室,让学生在自然中体会节气变换、感悟生命;在科学探究中形成感性认识、理性思维。同时开设“生物圈”社团,用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拓展生物学知识,在四季轮转的节气里,社团的孩子们用生物学视角观察、认识校园、感知自然。校园里生长变化的果木花卉、皂角树掉落的皂荚、塔尖上筑巢的喜鹊、海棠枝间觅食的白头鹎、柑橘树上凤蝶的幼虫都成为了社团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素材。

“这是一个模型,里面封种的樱花的花冠、花瓣、花蕊之类的樱花的一些部件。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再看这个滴胶时,能想起2022年那个已成过去的春天,在生物社共度的美好时光。在生物课堂上完成这样一件作品,对我来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学生万子熙感慨道。

孩子们通过社团活动,提升对自然的感知力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探索总结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同时通过创新的项目化作业,与大自然进行亲密互动,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捕捉生活中的小美好,并将自己的所学、所观、所感,通过一个个制作精美、分析透彻、充满创意与诗意的实践作品淋漓展现。

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向芷瑶谈到“双减”之后的作业有哪些变化时表示,“现在的作业没有那么枯燥死板,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就生物(课)来说,可以制作生物模型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有兴趣去深入地探索这门课程。”

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变革作业方式,让作业真正成为教学提质增效的助推器,这不仅是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中生物教研团队在“双减”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与创新的实践研究,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个人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王芳 郑小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