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70%进入体制内! 清北毕业生去向为何那么受关注?

近日,清华和北大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共7441人,相较上一年增加446人。北京大学全体毕业生(含医学部)合计11985人,较上一年度增加1926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保持高位稳定。

每年,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去向,往往备受关注。

因为清北毕业生代表的是小镇做题家里面最顶尖的那一批,他们在享受金榜题名的至高荣誉的同时,也被寄予了厚望。

你想要上清北,在全省几十万的考生中纯高考分排名最好要稳在全省前50名,想要上好专业,那就得抱着冲省前十的信心了,所以清北毕业生真的是几十万人里面挑一个出来的存在。

所以但凡小镇里面有个考上清华北大的,那就等同于古时候高中状元一般,如今也是要敲锣打鼓、大摆宴席的,村里、镇里、县里、市里,每一级都会给奖励,小镇里考上清华北大,拿到的奖金保底都有十几万。

所以你说他们为什么瞩目?

首先是他们本身就自带光环,高考结束后他们就是小镇的成功者。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仅指普通人,先不谈精神追求、人生理想,读大学是为了一份好工作,是为了以后可以过上好日子。

作为前一重要阶段的全国瞩目的成功者,清北毕业生在“学校-社会”这个应试生涯结束后的第一重要转折点上,自然也会是受到瞩目的。

有的人是想看这群高考的优胜者会做出怎么样的职业抉择,有的人是想看笑话,嘲笑一下“清北毕业生也不过如此”,有的人则是从最优秀的高考胜出者的选择中以小见大,看到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

当清北学生在高考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本身就是自带话题点的。

从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去向来看,“留京”仍是清北学子最主流的选择。其次,上海的吸引力对比往年显著上升。相比之下,广东的热度相对有所降低,而这其实也正是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劳动力市场关联的结果。

与此同时,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说起来是七成进了体制内,这其中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央企。还要看实际工作单位,央企总部和厅局级是体制内,营业厅站岗和街道办也是体制内。我们关注清北毕业生,关注这部分优等生去了哪,是因为他们的选择面更多,求职基本不受学历影响。

他们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广大毕业生和打工人的心声。进体制不都是为了当官,实际上清北毕业的,也未必就有优势,你懂得。另一方面,实际上国企央企在改革,竞聘上岗能上能下,也只能算相对稳定,变相辞退的路数不必多言。至于加班要看岗位,有的还真不如去大厂996,好歹挣得多。

当前的就业形势就是如此,不想开卷、不想加班、不想失业、不想得病,体制内永远是第一顺位。进了体制,图个稳定和轻松,能35岁不失业,能有点空闲时间,挣的钱不多但职业病少。大概,这就像高考一样,也赢过大多数人了。

清华北大毕业生流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它既是社会变化的稍许滞后反应,也往往预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地区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

抽象而言,清北毕业生总体还是倾向选择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于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开放意味着创业成本低、转业的机会成本低;开放还意味着机会的数量和种类,而机会则代表着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性。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会有不同,清北学子也并不都能人生圆满、实现梦想,但这就是开放的魅力——开放是与梦想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谁能善待高端人才,谁就能留住高端人才。

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递减,原有以依靠劳动力数量、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向创新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而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城市、地区竞争的一个常态。

留住高素质人才,留住清北毕业生,不仅要有抢人政策,还要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上多下功夫。而高素质人才流入带来的地区经济繁荣,甚至是房地产市场繁荣,则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马太效应”在人才领域的存在。

所以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考公考编那么难了吧,也不看看你的竞争对手是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