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

[小众留学也精彩]留学芬兰: 在赫尔辛基大学“放养式”读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孙唯

实习生洪羽忻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有1/3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除了纬度高之外,芬兰也是内陆湖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约10%由内陆湖组成。因此,芬兰又有“千湖之国”的美誉。

芬兰人重视教育,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重非常之高。除本国学生外,芬兰教育部还采取了一些切实措施,将各国优秀学生引进芬兰高校。2015年至今,中国姑娘夏静雯在芬兰留学了7年,她对于在芬兰的留学生活有着怎样的体会?

取消免费教育,学费仍较其他发达国家低

和芬兰的缘分始于本科院校的相关合作项目,那时夏静雯还是一名本科生。在2015年,芬兰政府还在实行全民免费教育。于是她向芬兰教育部提交了材料,最后,夏静雯如愿被选中,前往芬兰攻读研究生。

2017年,随着政策的改变,赴芬兰高校就读的国际学生需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不过,由于芬兰的高等教育院校收取的学费相较其他发达国家低,再加上奖学金的补贴,芬兰留学的经济压力仍然比较小。

除了考虑学费之外,赫尔辛基大学化学系的雄厚实力也成为她择校的重要原因之一。“芬兰有很多树木,森林覆盖率很高,所以林业非常发达。”夏静雯说,“优越的地理环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有关纤维素、木质素及其生物质的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课堂氛围轻松,语言交流障碍不大

在芬兰的课堂上,夏静雯感觉不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身份距离,课堂上的学生也更加随意。让夏静雯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冬天,也许天气太冷,或者是希望在漫长的黑夜中转换心情,芬兰同学会在课堂上织毛衣,老师看到了也不会命令他们停下,“这在芬兰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在非英语国家留学,大多数人会担心语言的问题。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前往芬兰留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夏静雯介绍,芬兰的第一语言是芬兰语,第二语言是瑞典语,第三语言才是英语,但芬兰高校也开设了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由于英语本来对芬兰人来说是第三外语,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语速比较平缓:“芬兰人说话的语速就和我们差不多,比较好理解。”

生活节奏慢,芬兰人“社恐”但好相处

在生活中,芬兰人非常注重休息时间、户外运动时间以及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所以社会节奏比较慢。一般情况下,大学的教学楼到了每天下午6时会准时锁门,周末不开门。有同学曾经跟她导师提出周末想去实验室,导师拒绝了,并且说“周末就是用来休息的。”

与在国内读博的朋友不同,夏静雯很少加班,作息也是正常的“朝九晚五”。芬兰的慢节奏还体现在芬兰人的平和之中,在夏静雯眼中,导师也很少给自己压力:“在这边读博士,我愿称之为‘完全放养’,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来到芬兰后,夏静雯就发现网络传言“芬兰人社恐”是真的,她说道:“在公交车排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基本都是一米的距离,去超市排队付款也是一样,即使这个队已经排得很长了,已经排到冰柜区了,大家还是会空出一段距离,不会谁挨着谁。”

然而在芬兰待久了,夏静雯发现芬兰人其实很有耐心,很好相处。一般来说,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论是同学老师还是来上课的博士,都会手把手教,一遍一遍讲,直到自己弄懂这个问题。

叹芬兰桑拿,自己动手做中国美食

在芬兰的饮食传统中,土豆为主食,配以不同的鱼类或以牛羊肉为主的肉汁,而牛奶和奶酪则是他们的主要副食。芬兰的外卖种类不多,中餐厅的价格不低,所以长居芬兰的留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己做饭。

芬兰令留学生们印象深刻的还有桑拿。在芬兰,大多数人的家中都有桑拿浴室。在夏静雯就读的赫尔辛基大学,每一栋公寓楼下都会有公共的桑拿房,只要通过官方网站预约,就可以免费去蒸桑拿。

夏静雯表示,芬兰很少有像Chinatown(中国城)一样的大面积华人聚集地。一般来说,每当新春佳节之际,赫尔辛基大学中国学联会举办一些小型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芬兰的留学生们则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写春联以及吃年夜饭。

链接

芬兰留学小知识

芬兰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包括音乐、戏剧、美术和商学院等具有大学地位的学院,特点是开设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除教学外,还从事科研,有教授职位。另一类是高等技术学院,特点是只有本科学位课程,不设立教授职位。高等技术学院提供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综合应用技术教育,特别关注与企业界的联系,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

芬兰学位制度中设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士学位学制3年,学生一般应获得180个学分才能获颁学位。申请攻读硕士学位需已获学士学位,学制2年,修完120个学分可获颁学位。已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至少再需要3年的时间。芬兰大学一学年为两学期制,秋季和春季。秋季学期从9月初开始至12月底结束;春季学期从1月中至5月底结束。芬兰大学一般用芬兰语或瑞典语授课,但也有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pai.ycwb.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