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从专科到博士, 学习改变命运

01我读研时,一位博士师姐的毕业论文拿到了全优。聊起她,导师也很骄傲,说她学习一直都很认真,论文写得非常严谨,有时候还会专门坐车去国家图书馆,最后几乎穷尽资料。 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师姐的学习之路很不容易。 她是从专科一路考过来的。当年她高考失利,但在读专科期间继续保持学习,升本、考研、读博,到大学执教,从没放弃学习的机会。 回顾这段经历,她说考试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年我最讨厌考试,一度想放弃学业,但客观来说,没有一次次的考试,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 有时候,最枯燥也是你最讨厌的事情,往往很重要。只是这种重要性,我们后知后觉。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第一次考得不怎么样,第二次考得也不太行,那两年的我,浑浑噩噩,日常动作就是逃课、请病假、去网吧打游戏、在宿舍睡大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就不想学习了,觉得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然后一直混着。 回到家还得骗父母,让他们知道我在努力学习。本以为我骗了多去,但后来我妈告诉我,说她早就发现了我的不对劲,回家也不写作业,神神道道,不知道整天在做什么。 但就这样,考试依旧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第二次高考结束,我坐火车去济南读书。几年后,我又一次通过考试,去武汉读研,只不过那次,是我主动考的。 说起来,考研是我十几年来准备最认真的一次考试,以前都是被动的,只要觉得无聊就不想学,很随意,想着总有退路。只有那次退无可退,我调动全身力气准备,一心只想考上。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意识,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结果。 这应该也是成年阶段前后的不同,前面纯靠感觉做事,后面开始用理性去分析。理性大概就是想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权衡利弊之后,知道了一些事情不得不做,而且必须要做好。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能早点想明白就好了,因为考试对于我来讲,是往外走的唯一出路。就像打游戏升级,越到后面越枯燥,升一级需要做很多任务杀很多怪,但你拔了网线是没用的,重启还是一样,只有埋头做任务,让经验条一点点去涨。 参考《大话西游2》,一个暴露年龄的游戏。 也可能,让我们年少阶段纯靠天性去办事,通常会把事情搞砸。所以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形成一种外力,哪怕带点强制的意味,但好习惯的养成就是那么不容易。 考研,其实我也是毕业之后才考上的。 前些天,我爸以开玩笑的方式对我说了一句鼓励的话:我相信你的生活会过得很好,只不过总比别人晚一点,第一次不行,第二次准行。希望如此。02小学和初中,我都在村里读,风一刮桌子一层灰,每天去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擦桌子。 那时的老师,为了鼓励我们,总说一些我们听不太懂的话,说多了,就变成了我们再次转述的笑话。 一位老教师每天都说:不好好学习,以后你撅起屁股来,也没人愿意打你。 这句话实在没有逻辑,当时我们也不愿意让人打屁股,更别说以后了。换个角度,你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是为了让人打你屁股?当然我其实知道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都没人理你。 可当时,很多小孩都不尊重他。因为他只小学毕业,课上得不怎么样,书上很多字他都不认识,上课之前还得查字典,让我们自己看书。乡村的教育水平和城里比起来,天差地别,好在我们那会啥也不懂,每天玩得倒是非常开心。 只有我妈会给我讲一些听起来比较传奇的故事。 套路一般是这样:谁家孩子,考试考到了外地,读完大学找了好工作,现在在某某城市定居,生活得很幸福,父母在村里也很有面子。讲完最后给我扔四个字:好好学习。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狠抓教育,仿佛读书是每个孩子的使命,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但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讲,因为没见过,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外的,每天耳熟能详的就是谁种地、谁挖煤、谁烧木炭、谁在村里当闲人。眼前没有一条可视化的成熟路径,自己也从来没有相信过,这种陌生感让人恍恍惚惚,即便一直上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为了应付,一切跌跌撞撞。 高中有一个同学,她家整个大家庭考上清北的就有七八个,而且家里还有亲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后来想起这个事情,我发现这就是家风的力量,也是身边的可视化路径对人带来的影响。那位同学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最后考到了北京。 对比起来,我的成长之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大学期间我也不喜欢上课,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不愿意被束缚,就想自由自在,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有了高三高四一直逃课的经历,大学里的课,对我更没有约束力了。 四年,我一直像一个编外人员,周内去读书馆看书,周末外出打工,偶尔上课。好在整体过得充实,也比较快乐。 那时起,我就爱上了那种自由的感觉。

03现在很多人在批判高考制度,也有人说读书无用论等等,但客观来讲,高考制度开放且公平,可以帮很多人改变命运。 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总会多多少少出现点问题,但我们不能通过零星的一些点去否定全部。这个社会确实还有其他上升渠道,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高考是唯一的上升渠道,而且这条路是制度性的,中规中矩。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开放和公平。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秦汉之前,贵族可以世袭,阶级不流通,下面的人待在下面,上不去。秦汉之后,封建世袭才被推翻,普通人也有了往上走的渠道。 李斯写的《谏逐客书》,历历在目。“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汉代选举制度,后人称为“乡举里选”,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孝廉察举,总体来说,从汉代开始,做官的人逐渐变成了读书人出身。 魏晋九品中正制,刚开始还保留着汉代乡举里选的意思,后来逐渐走样。 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产生于隋朝,在此之前的所有选拔制度,都无法真正实现开放和公平,造成门第贵族泛滥,形成地方豪强。就形式来看,科举是以考试的方式,将政治资源向民间开放,这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相对比较公平的社会流动路径。直接结果,导致了贵族的消亡。 唐代进一步改进科举,除了商人和工人之外,其他人都可以自由报考。要知道,汉代的乡举里选是由地方政府选拔,而唐代的科举,你自己就可以报考。 此后,科举一直沿用,虽有诸多变动,但核心精神一直保留。(元代和清代属于部族政权,大部分权力留给了蒙古人和满人) 科举可以存在一千多年,主要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当然,任何制度随着时间发展肯定都会有问题,所以科举也一直在改革和调整。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高考制度,就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开放性和公平性也是高考的灵魂与根本。根本不变,其他的些许问题,可以慢慢调整。 剩下的,交给上面,交给时间。 我们知道的是什么?任何制度,不可能永远不变。而制度的改变,一定是在现实的诉求和环境中改变的。04诉求已经出现。 某种程度来讲,现在盛行的各种辅导班,一方面加剧了教育内卷,一方面也破坏了考试制度的公平性。有钱人可以给孩子补课,找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课,没钱人家的孩子,可能连上学买资料都费劲。 这就相当于咱们两人打游戏,你直接用钱买了最好的装备,哪怕我天赋异禀,操作技能满分,但你还是可以虐我。 对于无法买装备的人来讲,游戏一下子就不好玩了。 西汉的乡举里选,刚出来时看似公平,其实也不公平。因为在那时,读书机会本身就很难得。那时候的书都是用竹帛书写的,纸张太少,你如果生在穷人家,那你根本看不到书。但如果你生在一个读书家庭,接触政治资源,就容易了很多。 每个地方有那么几个大家庭,资源最后都落在这几个家庭里,他们互相之间再一合作、一照顾,别人就更没玩了。所以后面出现了世族门第,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给政府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公平性,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同样的规则,同样的环境,公平竞争,靠实力说话。这样,大多数人才服。你开挂,那其他没法开挂的人就受不了。 这也是人性。 说到调整和改革,咱们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做起来真得很难。任何一项制度的调整,都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不仅自己要变,也需要有配套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变起来相当不容易。我选择相信国家,以我们国家现在的能力和执行力,真想认真做一件事情,看看过去的几十年,没有做不成的。另外我也得感谢高考制度,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如果没法参加考试,我现在可能就是在村里乱逛的闲人,很难走出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难的事情,需要耐心,需要坚持,需要稳定,需要克制本性,希望在未来,我可以把一些我之前缺乏的好品质,教给我的孩子。 摸着石头过河,总是后知后觉。 有人引导,也许会好一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