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这样的改动意义在哪? 经典课文被搬回教材, 却已经“变了味道”

人教社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这里的专家负责编写和挑选部分地区学生的学习教材,还有各种各样的图书出版,所以肩上的任务很重要。

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教材的质量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的,人教版教材事件牵引出来很大一批存在问题的图书,同时也有很多人站出来发声,不过教育部门很快就开始着手调查了。

之后又有人发现,不仅仅是数学教材插图的问题,还有一些语文课文的选择和剔除也有问题,一些经典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又回归,但内容却有了变化。

经典课文被搬回教材,却已经“变了味道”,这样的改动意义在哪?

对于教材内容的筛选和改动,属于专家的工作范畴,这些人一般都是教授级别,他们代表着学识,代表着能力,代表着几句话就能将一篇课文“踢出教材”。

一些经典课文,几代学生都耳熟能详,长大以后还能背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这些掌握课文“生杀大权”的教授们,决定了一篇课文的去留,之前就有知名教材编写者将岳飞、文天祥“踢出了”语文教材。

后来《黄继光》《刘胡兰》等课文也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原因是这些人认为课文中关于战事的描述过于惨烈,担心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样的理由让很多人不能理解,没有这些先烈的付出,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这些文章描述的本就是事实,如今学生们距离这些历史越来越远,若是课文中都不出现,还指望学生在哪里去了解呢。

因为有了大家的质疑,所以这些经典课文被搬回教材,但却“变了味道”,比如经典课文《刘胡兰》中的一句话“给你一百块银元”被改成了“给你一百块钱”。

了解当时历史的同学都知道,“银元”应该是更符合实际的,所以这样的改动意义在哪?这样的改动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所以还不如不要。

经典课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踢出教材或是修改都得慎重

“我当年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看着文章热血沸腾,什么是骨气,难道就都不要了吗?”这样的话语出自曾经学过这篇课文的同学,很多人长大了以后才明白,上学的时候,学生才是最能共情的。

而在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将这样有意义的课文安排在教材之中,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开辟了很好的指引道路,等到成年后,人们的心绪复杂,能安心坐下来读一篇文章已实属不易,这个时候再去教育效果还能好吗?

很多人回忆起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一般都会有一种读课文的“魔力,当老师慷慨激昂地读起这些描述英烈的课文,台下的学生一双双真挚的眼睛渐渐被泪水模糊,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沉浸其中。

这样的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出他们努力读书建设国家的斗志,更加珍惜如今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若是这样的课文被搬出教材,或是被改动的不符合实际,学生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学校方面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

各个班级定期开展爱国主题班会,班会不是随便糊弄了事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作为班会的主角,分享自己了解的爱国历史故事。

学校内举行一些主题演讲活动、歌咏比赛,鼓励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学生们在准备和听讲的过程中,也会对相关的知识了解更多,从而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

还可以在校内进行爱国知识竞赛,观看一些影片等等,学生们的发展周期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期,学校的老师们和家长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笔者寄语:如今的学生被人们普遍认为“抗挫折能力”变差了,这样的变化与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系,也与家长平时的过度呵护离不开,学生们偶尔表现出来的娇气也让很多老师进退两难。

所以在课本上增加一些经典课文,让学生们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是必要的,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靠身体锻炼和成绩优势,还得从思想和认知上多下功夫,希望教育者们能意识这一点,保持教育的初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