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一篇《科学》论文 7位共同一作功不可没

康俊炎(右)和另外两位共同一作温泽(中)、潘舵合影。

■本报记者李晨阳

33岁的康俊炎在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过去5年,他两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一次是2017年,在《细胞》上首次揭示Piwi突变导致男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第二次是2022年,在《科学》上阐述了RNA结合蛋白FXR1通过相分离介导精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翻译激活的重要机制。这两篇论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有多名“共同一作”。

从2017年的《细胞》论文到2022年的《科学》论文,康俊炎的署名从“共同一作”中的第二位前进到第一位。这个看似不起眼儿的变化背后,是一名青年科研人员5年的成长和成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理解了“共同一作”的内涵,也深深体会到合作对科研创新的意义。

自己要当“火车头”了

2015年,康俊炎26岁,正处在硕博连读的第3年,相当于从硕士到博士的过渡阶段。

当时他手上有两个重要课题,都是精子发育研究领域的未解难题。前一个课题是他协助师兄苟兰涛开展研究;第二个课题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选定的研究方向,那时才刚刚起步。

“在课题组里,我们的导师刘默芳研究员就像总调度师。在她的统筹下,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就像一列列火车有条不紊地行进,而苟兰涛则像前面的火车头。跟着他们,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心里就很踏实。”康俊炎说。

但没过多久,苟兰涛离开研究所去国外做博士后。康俊炎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他需要自己当“火车头”了。

“我意识到自己也是小队长了,不仅要思考架构课题、设计实验,还要团结师弟师妹,分配和协调他们做好各种各样的实验,然后及时把这些实验结果收集整理,归纳并提炼其中的科学发现。”他说。

在这个过程中,师弟师妹们提交上来的实验结果有时与预期相符,有时与预期不同,他都定期汇总,再跟刘默芳汇报和讨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后续研究计划。

他渐渐发现,光靠调动课题组里的力量还不够。随着研究的推进,有些实验已经超出了他们组擅长的领域。在刘默芳的牵线搭桥下,他开始与所里其他课题组,乃至国内国外其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联合攻关。

每个人都功不可没

一位重要的合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研究员黄旲课题组的博士后张玉涵。“工作中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对相分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而扎实的数据质量与数量是论文得以发表的重要基石。张玉涵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非常辛苦。”康俊炎回忆道。

当时,为了用共聚焦显微镜拍摄蛋白质相分离的数据,他们在16摄氏度的房间里连续拍摄一天一夜,中间只来得及换班吃份外卖。而像这样连轴转的实验不止一个。

另一位重要合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研究组的博士后李庆。前期工作中,李庆为这个项目构建了重要的小鼠模型。但在第一稿论文中,小鼠模型相关数据体现得并不多。“考虑到李庆的确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毫不犹豫地把他加入了共同第一作者的名单。”康俊炎说。

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份善意和尊重这么快就得到了回报。第一次审稿意见返回时,审稿人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要用更多动物实验回答。李庆知道后,非常积极地构建了更多小鼠模型,最终以海量数据说服了审稿人。

这次审稿中,还有一位审稿人提出了一些数据分析方面的疑义,但生物信息学分析不是这个课题组的强项。为了从更专业的角度回答审稿人的问题,他们联系了武汉大学教授周宇。周宇派出了得意门生于兴海。

康俊炎向于兴海解释并梳理了这项工作的逻辑,于兴海很快就把数据重新分析了一遍,消除了审稿人的疑惑。“尽管于兴海参与的时间不长,但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们也把他列入作者列表中,成了这篇论文最后一位加入的共同第一作者。”康俊炎说。

这篇论文的最终版本中有7名共同第一作者。这个数字乍看有点多,但康俊炎说:“我们最终能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每个人都功不可没。”

是署名,更是尊重和认可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一个观点引起科学界热议。他认为,只认第一作者、对非第一作者甚至排名不在第一位的“共同一作”认可度不高的现象,不利于团队合作协同创新。他呼吁,应当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鼓励人们心无旁骛展开合作,在协同中走向共赢。

对这个话题,康俊炎和他的合作伙伴深有体会。

从共同第一作者列表里的NO.2走到NO.1,康俊炎用了5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的成长和蜕变。“我能感觉到,这两个位置在被同行认可的程度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他说,“目前的评价体系,对除了第一作者外的其他作者还是不够友好。但至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我希望给每位合作者尽可能多的尊重和认可。”

这篇论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刘默芳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潘舵也表示:“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我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参与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能从刘默芳老师和康俊炎师兄这里学到很多东西,未来对于我自己独立主持课题研究是非常难得的锻炼。”

“在我们实验室里,学生从来不会因为署名问题而有争执,相反大家总是互相举荐和谦让。”刘默芳微笑着说。在2017年的《细胞》论文里,最主要的两位作者——苟兰涛和康俊炎就主动找到导师,要求把另外3位同学加为共同第一作者,因为“他们的贡献也很大”。

刘默芳非常感动,对两人说:“这是你们的决定,我完全赞同并为你们骄傲。应该由你们去告诉他们,是你们推荐他们为共同第一作者。”

“我想这种友爱、精诚合作和乐于分享成果的良好氛围,是我们团队能够持续有良好产出的秘诀之一。”刘默芳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