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改变命运 亦当求索人生

近日,在北京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52岁的廖中扬与自己的8名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廖中扬是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今年他与曾经的学生一同考入北大。廖中扬是博士生,他的学生们是本科新生。

活到老,学到老。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坚持学习的人都心怀敬意,但真的要身体力行,却殊为不易。很多人都有“回炉重造”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会顾虑重重、裹足不前。

心若有梦,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廖中扬以实际行动做出了生动诠释。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高龄”大学生并非个例:49岁的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51岁女子“二战”高考被山西工商学院录取;52岁维修老板自学一年考上本科……

廖中扬的目的很“纯粹”——“我想完成青年时期进入北大读书的梦想。”相比之下,有不少人觉得,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不可否认,教育确实可以改变命运,教育也应满足个体对知识学问的追寻,或者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求索。“朝闻道,夕死可矣。”没有功利心的考量,真正享受学习和求知的乐趣,或许才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年轻人发奋学习固然如朝阳一样光芒万丈,但基于现实,很多人求学的目的性很强。在就业压力之下,不少人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准备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就立马觉得“彻底解放”,从此无心学习,沉湎于各种“事务”之中。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廖中扬们则给世人展现了另一种学习的状态。廖中扬毕业后已经接近退休,对他的“事业”应该不太会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没有压力的求学,可以享受获得新知的喜悦,提升对人生意义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廖中扬考入北大引发热议,除了“高龄”之外,师生变同窗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话。看到昔日校长如此积极进取,这样的言传身教无疑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终身学习并不是一定要成为“高龄”大学生。网络时代,只要有心向学,完全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