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复旦通报张文宏“不构成学术不端”, “学术规范委员会”什么来头

8月23日14时许,“关于复旦大学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问题的调查结果”正式公布,一切都在网友和人们的意料之中,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

网友们比较关心的是,为何是“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来发布调查结果,而不是“复旦大学”或8月15日受理举报信息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是一家怎么样的机构呢?

其实,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查处涉嫌学术不端行为,是国际惯例,也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比较通行的做法。201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规定。

这一《办法》对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制、工作原则、预防措施、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学术不端案件的受理、调查、认定、处理、救济与监督等内容做了全面规定,其中包括“健全了学术不端案件举报受理机制”、明确了学术不端案件的调查和认定程序,并确定“调查、认定学术不端的职责”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来承担。

作为知名高校,早在1978年复旦大学就成立了学术委员会,2000年前共设立了4届,2001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后,至今已是第7届,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并认定学术违规行为,裁决学术纠纷,维护学术规范”。

根据《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该委员会的委员由学校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的在编教师中的代表组成,要求“学术造诣较深,学风务实,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在任的校级党政领导成员不得参加。

2005年,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又设立了专门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是俞吾金教授,根据学校官网的信息,在6年多时间中,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共受理举报案例31件,其中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嫌疑的23件。这23起案例中,定性为学术不严谨但未作为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有14件,9件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有抄袭行为的3件、数据造假的4件、一稿两投的2件)。

从2019年6月至2023年5月,履行职责的是第四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是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而这次涉及到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的问题核查,应该是由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主任领衔。从反馈情况看,这次公布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首先,从时间来看,从8月15日11:30复旦研究生院公布“启动调查”,到8月23日13:58分公布结果,历时8天,由于是暑假期间,高校很多教授是休息的,这样看来效率还是很高的,也是严谨的。

其次,有理有据,尊重历史事实。1998年张文宏发表博士论文时,他就读的上海医科大学还没有和复旦大学合并,因此需要根据原上海医科大学1999年1月修订的《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来认定;同时,2017年起试行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实施条例》也提供了依据,这都是事实。

第三,在总体上认定“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论文“附录综述部分存在写作不规范”,并没有特意偏袒张文宏。

应该说,这样的调查和认定是让人信服的。你认为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