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梁建章vs熊丙奇, 本科无重点, 学制该缩短, 靠谱吗?

几个小时后,教育学者熊丙奇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梁建章的建议行不通,改革人才评价,破除唯学历论才是根本。

他们俩的观点有哪些?我来帮你总结一番。

梁建章的观点有:

第一,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上本科,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不区分名校和普通院校;

第二,普及了本科教育,高考就没有压力了,大家就可以开心上中小学了,如此这般,缩短学制也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第三,传统认识中的低端岗位,如果获得的收入接近高端岗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虽然上了大学工资未必高,但未来的职场发展上限高,所以大家才热衷于上大学。

熊丙奇的观点有:

第一,梁建章“普及大学教育”的说法不可行,如今的中国,高中还有超级名校,初中还有重点班,中学都不能均等化,大学教育不可能均等化;

第二,高等教育必须有分类,有的做通识教育,有的做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所需;

第三,每个人都上本科,本科学历就没有价值了,分流后移到研究生阶段吗?

第四,建立起不仅仅靠学历去评价人的风气和制度,这才是正道。

两个人的观点,我都归纳了四条,不偏不倚。下面就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大学本科均等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抛开熊丙奇“中学尚且没均等”的观点不说,就说现阶段的大学,大的大,小的小,穷的穷,富的富,有的归教育部管,有的归工信部管,还有的归中科院、民委、统战部、应急管理部等部委管辖,其他绝大多数高校都归各个省份管,哪那么容易就摊平了?得动多少人的蛋糕?端多少人的饭碗?

给一样的经费能算摊平吗?开一模一样的专业,雇一样多的教师能算摊平吗?校园面积怎么摊平?公共设施怎么摊平?即便把学校的实力搞成一模一样,所在城市总有差别吧?北上广深和西部偏远地区的高校,即便水平完全一样,你猜考生和家长会选哪?分数会有多大差异?

第二,都说内卷越来越严重,我觉得内卷程度高低比内卷时间先后来得更重要。人为地把高考的“卷”延后到研究生阶段,大家的紧张感就会有所缓解吗?我不觉得。我认为缓解的根本不在于延后内卷,而是在于减轻内卷。最终还是个社会问题,不是个教育问题。

仅仅靠教育改革,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多数来自于就业,而不是来自于学历,多数来自于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体会到的人情冷暖,而不是来自于对知识和自我成长的无限渴望。

第三,如果每个人都上本科,本科学历也未必没有价值。假如解决了上面的社会问题,那么本科通识教育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全民素质提高”。再说,通识教育也不一定不能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与社会用人打通,没准儿真的可行。

第四,智力占比更多的岗位,应该比体力占比更多的岗位收入高,但不宜差别过大。至于靠勾心斗角和权谋算计的岗位,能少点就少点吧。

第五,不仅仅靠学历评价人,应该由各地体制内岗位带头。如果“公”字头都不能开发出一套不只看学历的评价系统,指望民办企业和灵活用工单位来做这件事,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梁建章vs熊丙奇,你支持谁的看法?你最喜欢他们的哪个观点?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