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无效竞争有没有道理? 试试这5种深度思考策略

无效竞争有没有道理”这个话题的时候,深深觉得,既然是竞争,就没有无效的。只是我们看待这种现象的时候,选用长线思维或短线思维的思考方式不一样而已。

对于“无效竞争”,脑子里面率先闪现出来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内卷”。

第二个关键词,是“美苏争霸”。

内卷,根据MBA智库的解释:内卷是近几年来中文网络上特别流行一个词,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内卷英文叫 involution ,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 ,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

无效竞争,看上去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内卷争斗。

同时,却又想到了另外一段历史,历史课本上标注的“美苏争霸”。

上世纪二十年代,为了抵御反法西斯联盟,美苏两个大国结成同盟,反对共同的敌人。“二战”结束后,便迎来美苏的“无效竞争”阶段,双方贯彻落实军备竞赛,弄得全球紧张,担忧爆发新的战争。而直到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开创互联网,那段紧绷的美苏争霸方才稍事缓解。

这两个关键词,对于无效竞争又有什么反省参考呢?

第1点,资源有限的时候,内部陷入无意义的无效竞争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很多公司经营不景气,别说发放福利奖金,就连正常发放工资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让团队管理者倍觉压力山大。

因为疫情黑天鹅事件,致使团队创造不了太多经济价值,形成资源有限的局面。

比如一个团队,只能拿出1万元来进行奖励。团队里有5个人,每个人只能得到2000元。

这5个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都想多拿一点奖金。毕竟,大家都是需要吃饭,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需要保护与赡养,而“钞能力”显然是极好的buff加成。

为此,大家决定干两件事情:

一是,努力改进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最终希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厉害的那个人,希冀着抢占大块的回报。

二是,限于自身天赋和才干不足,便考虑在职场忠诚、责任担当、自愿加班和学会说话等这些软实力上下功夫,让管理者瞧见自己的品性,同样希望拿到大块的回报。

当大家忙碌了一回,确确实实有了长足进步,可团队管理者,却仍旧只能分给每人2000元。毕竟,就目前而言,资源有限,拢共只有1万元,锅里面没有肉,分到大家碗里的自然没有多少东西。

第2点,蛋糕太小,分到每个人手上的东西自然就少。蛋糕做大,分到每个人手上的东西才多

从第1点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在努力,但最终拿到的东西的确太少。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案是想办法把蛋糕做大,破除资源有限的局面。

只有把蛋糕从1万块钱做到2万块钱,分到5个人手里的东西,自然变成4000元,实现成倍增长的追求。

可蛋糕这个事情,受限于外在条件,并不是说做大,就能马上做大的。如果这件事情像吹牛一样简单,说出口就成了,那就没有那么多人为此焦虑忧愁了。

那么,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哪些方式来应对这样的情况呢?

充分保证现金流项目的正常运转。就拿上班来说,绝大部分人们选择上班,是以为公司会固定发薪日,到那天就会有工资上卡,能够用于支付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借呗。这里的发薪日就是一种现金流项目。而对于自媒体从业者而言,良好且稳定的客户订单,以及平台支持的广告费收入,也是极好的现金流项目。对于开网店的朋友来说,每天起起落落的订单量也是极好的现金流项目。

砍掉太多可有可无的支出。在公司运转过程中,常见硬性支出、弹性支出和可有可无类别的支出。水电房租人工材料费加工费周转费,都是刚性成本,不能避免;更好的座椅,更宽敞十年后的办公区域,更新鲜的绿植,都属于弹性支出,有了它可以让办公环境更优秀,但也有次一级的替代方案可以执行;有些东西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装饰性质以及一次性使用类,都可以算在此列。

为试验田增加具备全新增长点的项目。关于这点,其实近些年来流行的副业和斜杠青年,都是极好的试验田新增点,每个人在本职工作之外,谋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开一个微信小店,寻找货源,加大宣传力度,让小店活泛起来;或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去深度挖掘更多可变性和更多风格,完成客户的订单要求。

这样一步步想办法把蛋糕做大,大家才能分到更多的东西。

第3点,竞争朝着深化细分和综合提升两个方向进阶

受中庸思想引导,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畏惧拔得头筹,心里担忧枪打出头鸟。在表达态度的时候,会一口应承下来,会将事情办得扎扎实实,取得让上下满意的效果。在实际行动上,会兼顾各方考虑,总觉得朝着左侧或右侧执行,都不会让人满意。

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事情没有做好,稀里糊涂地度过一天又一天。

幸好,因为哔哩哔哩、知识星球、小鹅通、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兴起,会看到专注于美食的绵阳料理,会引领你领略美食的传奇之旅;有趣的曳尾菌,向大家展示黏菌的七彩世界;网格化设计课程的研习设,在大家面前分享高质量的设计干货;挺着鼻子抽搐的Vicky萱萱哼唱着属于自己的原创歌词和曲谱,带大家重温青春的痕迹。

诸如此类,很多博主都在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深化细分,似乎想要把事情做到究极细致的领域,独占一方。在这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内卷”的严重化,大家拼了命似的为了抓住观众的焦点,都在拼创作质量、拼新奇角度和利他性质。

站在个体角度上来考量,竞争是朝着深化细分进阶。

而站在平台角度上,却又朝着综合提升方面进阶。

以前的知乎,都是大V的天下,已经在社会或某领域取得相应成绩的人,在此落座,回答往来无白丁的问答。及到后面,便向大众开放,吸引更多读者入住此地。再如哔哩哔哩,以前是专属于二次元的世界,但现在直播、up主纷纷登场,从拜托了小翔哥的美食专场,到旅行摄影师唐僧的摄影vlog,再到oooooohmygosh的百万设计粉丝,以及手工耿的独创发明,华农兄弟作别竹鼠之后的另辟蹊径,都在显示着,对于平台而言,都在朝着综合领域进发,希望容纳更多类别的创作者入场。

上面的现象,可以较明显地看到,竞争的事情,在时刻发生着,横向的大平台哔哩哔哩爱奇艺腾讯优酷在博弈着,纵向的美食类摄影类设计类三农类节目,也在努力地生长和壮大。

于平台而言,获得进阶的成长方式,是兼容并包,吸纳更多类别,从综合体系方面着手。对于个人而言,能做的事情,就是与“同质化”竞争者比拼谁才是这个细分领域内的终极玩家。

第4点,竞争对于个人实操而言,是拓展自己的舒适圈范围

对于大型平台而言,我们很难发掘他们的进阶动线,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竞争的氛围之下,把自身当作观察体,查看自己所需进阶的路线和具体落实的策略。

最为直接的,便是在实操阶段,秉承拓展个人舒适圈的原则,让自己在资源有限、团队内卷的环境下,荣获一份更有竞争力的能力。

在拓展舒适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认为掌握的东西越多,能做的事情越多,所求的人越少,那么自己似乎就完全独立了,就形成了自己的大范围掌控感。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常态化拓展舒适圈,是猴子掰包谷,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初,是喜欢写作;可随即却发现,一边旅游一边写作,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而在旅游的过程中,却发现拍照似乎来得更为干脆直接,似乎“喀嚓”声响起,一段故事便呈现完毕;可玩着玩着,发现单图不能满足自己的表达需求,又需要研习视频拍摄的方式方法,用视听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故事。可最终,却发现自己一年到头,连10篇稿子都没有写完,至于其它东西,更是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于个人而言,拓展舒适圈的可行性策略,应当是加法原则。

何谓加法原则?

就拿写作而言。如果喜欢,那么就稍加克制对旅游拍照视频的喜好程度,很单纯地为自己拉一本书一样的框架。书的名字叫“写作”,第一篇章叫“文字里面的旅行记”,第二篇章叫做“摄影里的趣闻录”,第三篇叫做“文字的可视化绽放”,用文字去嫁接新生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做法,不会忘记自己出发的本心,坚守这棵果树的主茎,而能让新生兴趣成为枝桠,让新的作品成为树叶与果子,籍此繁茂整棵果树。

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纵向竞争路线上,真正达成赋能,形成属于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这棵果树成熟了,自然而然,就会有鸟儿入驻,有果实落地后生根发芽,长出新的小苗,进而,才能繁育出一片专属于自己的果林。

第5点,把思维格局拓展到全新赛道上来

回头再看美苏争霸那段历史,前面数十年时间,都存在“内卷”的状态,都在追求枪械的性能更佳,射速更快;炮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坦克雷达功能更加敏捷,而覆甲更为坚韧。

直到一方将这种内卷状态点了一下暂停键,从陆地上的军事竞赛,切换到太空探索,载人飞船登月,以及互联网初生,切换到全新赛道上来,得到的结局便是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首席经济体,苹果谷歌脸书奈飞亚马逊微软高盛英特尔等公司出现,为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创先河,结束原本的“内卷”局面。

所以,很多时候存在的内卷,现实原因是蛋糕太小,大家都在一个甑子里面舀饭,拢共只有那么多吃的东西,分到手的东西自然就少。局限原因是思维格局被困在了小天地里面,就像坐在井底的青蛙,看着井口,就觉得天空只有那么大,瞧着飞过的纤细蚊虫,就觉得这是人间美味。实则,只要跳出井口,就能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

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的思维,想不到那些地方;我们的格局,尚未包容到那些事情。

团队里的5个人,之所以恪尽职守,想尽办法提升个人能力,以至于形成“内卷”,最终却只能分到那2000元钱。如果5个人,都打开了个人思维和格局的桎梏,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果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副业大拿,那么,自然而然,那种无效的竞争局面,从源头上就不存在了。

因为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打开的思维想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团队目标所能企及的存在;个人所占有的资源和格局,也不是团队目前所能把持得了的内容,那么,又何必去做无效的竞争,彼此挤兑乃至于“内卷”横生呢?

综上,便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希望您在阅读完毕之后能够有所启发,这即是这篇文章存在的最大荣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