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颜宁: 37岁当上清华博导, 半年攻克世界难题, 如今却是美国院士

2017年,一则重磅消息引爆了互联网。

经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证实,37岁的博士生导师颜宁决定离开清华大学,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任教。

颜宁年少有为,曾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仅花费半年时间便攻克了膜蛋白领域50年不解的世界难题。

在老百姓的眼里,她就是青年才俊的最佳代表,做出这样功绩的人,就算给个“院士”名号也不为过。

回望前段时间的院士名单,颜宁的名字赫然在列。

但让人失望的是,她却因为种种原因落选了。

就在落选不久,颜宁便辞职赴美,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甚至在两年后,还荣获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

两相对比下,讽刺感极强。

颇有一种,国内不给人家发,人就去国外领的意思。

这事一传出来,网络上惊呼声、谩骂声一片。

不少人认为,颜宁是因为院士落选才气愤离开的。

也有人说,她是早有预谋,其实根本没打算给祖国出力。

然而,不论外界如何评价,颜宁始终处之泰然,专心从事实验工作。

那么,颜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真如大家猜测的那样,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吗?还是说另有隐情?

天才少女,自立成才

颜宁1977年出生在山东章丘,她从小就是个调皮的孩子,不爱跳皮筋、洋娃娃,天天跟男孩子们一起爬山上树,下河摸鱼。

稍微长大一点后,颜宁的玩心也没有收起来,她借了很多武侠小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读。

书里头的武功让她神往不已,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学成功夫后匡扶正义。

除去玩耍,颜宁从小就显露出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

不管是背古诗还是做数学题,她总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

班里边举办的知识竞赛,她也讲得头头是道,受到老师的夸赞。

上中学后,父母见周围的孩子都报了辅导班,于是想给颜宁也报一个。

颜宁直接拒绝了:“没辅导班我也能学得很好,空余时间我还想放松放松呢!”

父母见状也拿不定主意,去问了颜宁的老师。

老师说:“这小妮子的学习能力强的很,很多知识我还没讲,人家就理解的透透的了,咱们不要干涉,就按照她的节奏来吧。”

父母只好默许了女儿的要求,让她“自由发展”。

真别说,颜宁虽然没报班,但她的努力程度比报班的学生更甚。

她自学的时候特别专心,比被人看管的孩子效率还高。

相同的一段时间,别人只能做几道题,但她不光能写半套卷子,还能顺便把知识点都复习一遍。

1996年高考时,她一举夺得章丘市状元之位,分数上清华大学也绰绰有余。

报专业时,颜宁犯了难。

专业选择关系到今后的一生,可这么多年来,她都只管埋头学习,从没想过今后的出路。

母亲认为医生很稳定,而且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所以建议颜宁学医。

颜宁不太想学医,但她又不想让母亲伤心,于是拿不定主意。

父亲又说:“生命科学现在挺出名的,要不你去学生物吧。”

颜宁一听很高兴,生物好像跟医学沾边,这样不是既能让母亲高兴,又能满足父亲的期望吗?

于是,颜宁蹦蹦跳跳地进入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刚进入清华时,颜宁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这是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汇聚的是全国拔尖的年轻才子。

所以颜宁老担心自己会技不如人。

整整一个学期里,她的精神都高度紧张。

每天五点多起床学习,忙忙碌碌的,一直学到晚上十一二点。

尤其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多月里,颜宁连睡觉都会做噩梦。

梦见自己期末考试只有59分,最后因为不及格而被劝退,

在战战兢兢地扛了一个多月后,考试终于到来了。

高数考场上,颜宁的手心直冒汗,大脑一片空白,明明很多都是平时做过的题,但就是一道都做不出来。

交过试卷,颜宁的腿都软了,一个劲念叨着“完了,完了。”

没想到成绩下来后,居然有67分,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

“即使发挥得那么差了,但还是能及格,这说明我还是很有能力的。”

颜宁通过这件事树立了自信,知道不论任何困难,只要努力去做,都是可以克服的。

大三的时候,颜宁结识了生物学家饶子和,并进入他的实验室里参观。

这里有幽静的环境和浓浓的科学气息,她在试管和显微镜的陪伴下,第一次体会到了沉浸在科学海洋里的幸福。

“如果有天,我也能有自己的实验室,那该多好啊!”

这个机会马上就到来了,大四时,很多学生都开始找工作,颜宁也是如此。

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不光发了巨额的奖学金,还邀请颜宁进入公司体验。

颜宁欣然前往,并在那边的实验室里遨游。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颜宁会在这个公司就职时,她却拒绝了入职通知。

理由是:“我喜欢专注实验的感觉,但肯定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自由的人生才是我的目标。”

2000年,颜宁离毕业仅剩几个月时间了,她决定继续深造,读研读博。

恰逢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来清华作报告,颜宁很有兴趣,就去现场试听了。

“氛围宽松,能让有志者专心于研究的领域......”施一公详细介绍了普林斯顿的学术氛围。

听完以后,颜宁对国外的科研环境非常感兴趣,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但是,留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不光要联系学校,还要处理各种各样麻烦的证件等。

颜宁就给施一公毛遂自荐,写了一封措辞有些“张扬”的信。

“我各方面都很出彩,但讨厌麻烦,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办理手续的事情上,如果普林斯顿大学要我的话,我就不考虑其他学校了。”

施一公看到这封信后,为颜宁的勇气感到惊讶:这么自信的女孩子,实力究竟有多强?

于是,两人进行了电话面试。

颜宁在谈话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决心和水平,施一公非常欣赏,不久后便发出了邀请函。

不出所料的,颜宁颜宁完美通过了,之后便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到那以后,她的学习劲头一点不减。

美国的大学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通常来说,要想取得博士学位,至少需要7年时间,但颜宁不知疲惫地钻研学习,竟然只花了4年时间便毕业了。

晋升博导,攻克难题

2007年,颜宁的母亲因为很久没见女儿,非常想念,颜宁便把工作放下来,回国探亲。

她在母校清华闲逛时,意外撞见了生物系主任赵南明,赵南明非常激动,问她最近在做什么,颜宁便一五一十的把普林斯顿的状况告诉他。

赵南明拉着她的手说:“现在国内急需你这样的年轻人,如果你想回来任教,清华的校门永远为你敞开。”

颜宁深受感动,过去在清华校园里的场景一一回荡在心头,她觉得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小时候读过的武侠小说里不是就这么说吗?

于是,颜宁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到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教员。

时间一晃来到2007年,靠着不懈努力,37岁的颜宁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导。

在国外的时候,她曾接触过“膜蛋白”的研究,这项研究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后,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谜题。

它意义非凡,只要能解决,人类抗癌就会前进一大步许多,但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前赴后继的投身研究,结果却收效甚微。

颜宁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她做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举动:退出实验室,自己带学弟学妹们研究,没过多久,还真做出了一个膜蛋白的模型。

如今回了国,这项研究因为没了环境,所以被她尘封,不再提起。

一是缺乏合作伙伴,独木难支。

二是国内没有精密的实验器材,一些领域触不可及。

但是在颜宁当上博士生导师后,一切都好转了。

身边聚集了一群愿意追随他的高材生,为研究做了基础;

清华大学为了支持她的研究,花重金买了世界最先进的冷冻电镜,工具也妥当了。

然而,膜蛋白研究之路还是异常艰辛,颜宁是急性子,什么事都想快点完成。

她着手打理实验事项,装实验台、买试验品。尽管上边发了许多经费,身边也有许多副手,但项目里没人跟颜宁一样懂行,所以重担还是落在责任心强的她身上。

那半年时间,颜宁每天都焦躁不安,几乎要疯掉了,直到实验室安排妥当,项目开始进入正轨,颜宁的烦躁才逐渐停止。

在之后的研究中,颜宁每天要在实验室里泡14个小时,后来她嫌麻烦,直接把卧室搬到实验室里,除了吃饭以外,从不出门。

有朋友劝她:“你工作太久了,不累吗?”

颜宁笑着回答:“我觉得实验室才是让我放松的地方,有时我在下午开始工作,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看表时,已经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花了半年时间,颜宁便带着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团队,破解了困扰全球生物学家半世纪之久的“蛋白结构解析”的难题。

这个成果一下子震惊了世界,《科学》杂志把它评为年度十大进展,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也相继被授予给她。

颜宁迅速在网络走红,“美女科学家”、“科研新秀”“爱国知识分子”等称号相继被授予给她,她成了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离中赴美,只为科研

2017年,就在颜宁的科学研究风生水起之时,清华大学却发出一条消息,称颜宁将离开清华,到普林斯顿大学当讲师。

这个消息像深水炸弹一样引爆了全国,不少人针对此事做出猜测。

有人认为,颜宁贪恋外国的物质条件,所以决定回去。

还有人则说,这件事不怪颜宁,要怪就怪工资发的不高,头衔给的也不够足。

工资不高可以理解,“头衔”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家时时刻刻都关注着这位年纪轻轻,才貌双全的女科学家,并对她做出的贡献非常钦佩,自然而然的,也希望她能得到符合成就的地位。

至于哪种地位配得上颜宁呢?许多人认为是“院士”。

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通常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选出,一个人若能被选为院士,则代表着他的学术水平已经是行业顶尖,这是无数学者梦寐以求的殊荣。

而颜宁的院士选举也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2017年,颜宁被提名,但还没等大家高兴,就传来了颜宁落选的悲讯。

而在不久后,颜宁便离开中国,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之后她更是被美国选为院士,这种对比感让不少粉丝都暗抱不平。

所以便有人说:颜宁不满现有制度,气愤出走。

但颜宁本人则云淡风轻地说:“不需要解释,我对那种东西看的很轻,不值得专门说道。”

后来通过她又在社交平台的发言澄清:我只是觉得清华大学的氛围太安逸了,我需要一个紧张的环境,让自己发奋钻研。

言外之意便是,她不想固步自封,想要身边有一些挑战者和引领者,让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更进一步。

至于什么院士落选,她压根就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她已经得到了太多,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要虚名有什么用呢?

因为不想被人讨论,她本人又下场回应了申请院士的事情。

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流程,而且也没什么兴趣。

并科普道:国内评选院士,比较注重实践,只有做出了肉眼可见造福大众的事,才能被选上。

外国选院士则私人一些,需要先交会费进入科学俱乐部,然后通过举荐。看中的更多是科研能力。

这两种院士含义不同,两个标准产生的东西不值得一起讨论。

总之,颜宁的出国纯属她个人的选择,而且她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国籍,时常通过社交软件上传自己的近况。

我们也不必拘泥于这几年时间,要做的是尽可能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或许有一天,当颜宁在科研能力上达到顶峰之后,会重新回国也说不定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