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山区家长含泪哭诉: 大学生还不如不来支教, 原因值得大学生深思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即便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教育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有很多,师资力量的差距是其中之一。

为了缩小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国家鼓励学生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并且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高校也会在假期,组织大学生前往乡村支教,尤其是师范类专业学生,还能积累教学经验,丰富阅历。很多大学生第一次到乡村支教,看到眼前的情况感到很震撼,乡村学生的眼神是那么的纯粹,对知识充满向往,山区家长对大学生表示热列的欢迎。

山区家长含泪哭诉:大学生还不如不来支教

但好景不长,很多山区家长纷纷诉苦,不希望大学生再来支教。刚开始,山区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欢迎大学生来支教,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随着前往山区支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背后的原因值得大学生深思。

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前来支教时间很短,有些只不过是走个过场,大部分大学生都不会选择留在乡村任教,还有些大学生是为了积累基层经验,提升日后考研、考公的优势。

然而乡村学生是付出真感情的,当大学生走后,他们很长时间会感到伤心,而且还会非常好奇,大学生提到过的城市生活,有些学生上课经常走神,不再认真听讲。甚至有些学生选择早早辍学前往大城市。

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大学生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来到乡村支教,对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课也讲不好,只是想着在乡村待几天,就能增加学分,这样的大学生来到乡村发挥不出来支教的作用,反而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也有许多大学生去乡村支教时,非常认真负责,与学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也很舍不得学生们。其实,对于乡村支教,国家一直非常鼓励,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山区学生也是一种帮助。

不过由于乡村支教时间比较短,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和山区学生分开造成的情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相信只要大学生足够认真对待支教,就可以尽量避免不良影响。所以,大学生要思考的是,自己到底为什么去乡村支教,就算是为了去基层积累社会经验,也希望大学生能够抱着认真的态度,不是去做做样子。

想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该从教育制度入手

现在清华、北大学生中,父母双方都是农民的比率非常低,大概在1%-2%左右,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学生想要考入重点高校的难度非常大,这恰好反映出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很多人说双减政策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双减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减负,但对于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并不大,他们可以聘请私教,反而受到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些低收入群体,无法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一问,应该从基础教育制度入手,可以积极地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较江西省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数量,这样让乡村学生也有机会考高分。再比如提升乡村教师的工资,鼓励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大学生去乡村支教,需要注意些什么?

大学生要想清楚去乡村支教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混日子,获得学分和升学优势,那奉劝大学生三思而后行。想要去乡村支教,大学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乡村生活比不上城市,条件比较艰苦,生活环境也不好,空调、洗浴设备等都不齐全,也没有娱乐场所和设施。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到时候出现心理落差,待几天就走人,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学生准备去乡村支教,要提前准备相关课程,让自己更好地驾驭课堂,给学生传递有用的知识,发挥出支教老师的价值,不要误人子弟。大学生去乡村支教要入乡随俗,穿着打扮朴素一点,不要打扮的花枝招展,吸引学生太多的注意力,不利于乡村学习,也会给山区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希望每位去乡村支教的大学生,能够守住初心,给乡村学生带去知识和希望,尽职尽责地完成支教任务。相比教乡村学生走出大山,笔者更希望他们能会高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家乡。#人生大师课#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大学生支教这件事?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