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新型不孝”出现, 父母疑惑、子女无奈, 揭露农村大学生的悲哀

教育发展至今,家长的观念早就有所转变,如今教育不仅仅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被放在每个小家的首位,家长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所以很舍得在教育上下投资。

过得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过得很好,过得不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靠读书改善生活,都说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也要分情况。

家长在孩子身上投注时间和金钱,是期盼着孩子能出人头地的,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学生大学毕业了自己就能享福了,这么多年的付出也算是熬出头了,可这种想法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新型不孝”出现,父母疑惑、子女无奈,揭露农村大学生的悲哀

网络时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网络热词,“新型不孝”在家长群体中蔓延开来。

很多人看到“不孝”两个字就自动认为是在说大学生啃老,父母辛辛苦苦将他们培养成人,待到大学生毕业后能工作了却不愿意赡养老人。

这是大家对不孝的传统定义,但是“新型不孝”不全是大学生的错,家长也需要反思。

新型不孝说的是很多家长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以为孩子毕业后在外边“挖金子”,觉得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了,就等着孩子衣锦还乡,给自己长脸。

在这些家长的眼中大学毕业后收入肯定很高,月薪没个万八千的都对不起学历,所以希望大学生拿出来一部分回馈自己。

但是家长不知道大学生也不都能月薪过万,没背景的大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基础做起,还要看领导的脸色,加班是家常便饭,工作并不轻松。

在大城市中即使挣得多,也攒不下钱,大城市的消费水平高,衣食住行处处都要钱,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养活自己就很不容易了,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去孝敬父母。

可有些家长疑惑不解,他们觉得大学生毕业后攒不下钱就是花钱大手大脚,毕业了还不赶快成家立业就是不叫,子女对此很无奈。

有毕业生坦言新型不孝揭露农村大学生的悲哀,有时候甚至会想如果当初没上大学就好了,父母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期望和要求。

多数农村家长培养孩子是要求回报的,学生应该如何应对?

出身农村的学生从小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有限,考大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难度更高,经济、观念、教学水平等等都是限制,但是读书是他们唯一能够把握住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走出小地方,家长拼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保障,或许正因为付出得多,也要求学生能有所回报,正是这种观念导致矛盾产生。

学生觉得家长理解自己的苦楚,从来不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只关心能挣到多少钱、给他们多少回报,而家长也觉得失望,这么多年辛苦将学生培养成材,学生却不懂尽孝报答。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工作上的不顺,有父母的不理解,也有对自己的不满,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

面对家长所要求的回报,学生应该早做打算,不可能拒绝赡养父母,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离父母的期望更近一些,笔者的建议是报志愿的时候好好选专业。

有养家负担的学生不要选择文学类专业,也不要选择对学历要求高需要考研的专业,技术型的实用专业是最合适的,本科毕业就很好就业,有技术也不会轻易失业,能保障稳定的经济来源。

家长和大学生的观念不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沟通

不过即使学生选择了一个就业还不错的专业,也有可能达不到家长的心理预期,要想解决新型不孝问题,关键在于沟通。

家长在小地方生活了几十年,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在他们看来大学生是稀缺的人才,可大学生都明白,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满意的工作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

大学生不要碍于面子就不好意思跟家长开口说出实情,虽说报喜不报忧是不想让父母担心,可像这位毕业生的情况一样,明明失业了却还要逞强给父母打钱实属没必要,跟父母无需藏着掖着。

让刚工作的毕业生回报父母,就好比夺走他们手里不多的武器把他们扔进丛林,你的对手、猎物不会因此顾惜你一分的。

人生的复利效应是很强大的,刚毕业的学生还需要接着为自己投资,才能慢慢滚起来大雪球,把现在赚得“仨瓜两枣”都拿去回报父母,拿什么来投资自己呢?

今日话题:你对“新型不孝”有何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