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每月2500元赶到吃紧, 教授替学生说话: 大学不只是读书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本来以为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家长就轻松了,殊不知,真正的压力才刚开始。

如果家庭条件好,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和孩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的矛盾了,这种矛盾关系到真金白银。

很多家长会认为一个月给孩子1500元左右的生活费,一定绰绰有余,但是孩子却认为这点生活费太少了,根本就不够,甚至会拿其他父母和自己的父母对比,双方都在伤害对方的感情。

一个月2500元的生活费,还是觉得吃紧

一个在杭州读大学的女生在网上列举了自己一个月的开销,她表示自己最初认为一个月2500元,能够剩下一些,可以攒起来,但是实际上,每个月2500元觉得吃紧,只要稍微不注意,就不够花的。

她列举的开销中,日常吃饭占据1200元,化妆品、看电影演唱会、出去游玩等等占据了1300元,每个月都觉得紧巴巴。

还有人表示,一个月生活费低于2000元,是拮据,如果一个月低于1000元,那孩子就危险了,可能会另辟蹊径。

现在的大学生,每个月主要开销,真的不是在学校吃食堂,因为如果在学校吃食堂,一个月1500元,绰绰有余。

家长的计算就很简单,他们会按照吃食堂的标准来计算,所以他们觉得给1500元,孩子应该高兴。

实际上,孩子看到这个数据后,并不高兴,因为这只是基本的生活保障。

教授替学生说话:大学不只是读书

某教授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大学不只有读书,还会产生社交费用,这也是生活费的一部分。

当然了,如果把社交加在生活费中,1500元自然不够,因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交中包括外出吃大餐,聚会,看演唱会,外出游玩,随便一项拿出来,轻轻松松就能花掉几百块。

另外女孩子每个月的新衣费用、化妆费用,男孩子穿衣费用,讨好女朋友的费用。

如果这样算,一个月3000元恐怕都不够。

因为这就是按照一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工作的日常开销计算的

大学毕业以后,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不过是,一日三餐,外加社交,看演唱会、外出游玩等等费用,跟上述大学生的费用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大学毕业以后花的是自己的钱,做的是“月光族”,读大学的时候花的是父母的钱,做的也是“月光族”

大学毕业之前,有必要过度社交吗?

如果父母有条件,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固定存款,月收入过两万,每个月给孩子超过2500元的生活费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一个月收入几千元,没有多少存款,或者是普通的市民,一个月收入不到一万元,没有太多存款,那父母就要咬牙供孩子开销吗?

如果父母不同意,孩子是不是就要吵着说:别人家都富养,为什么你们不能!别人家都尽量满足孩子,为什么你们这么抠,还想让我有出息,连生活费都保证不了,怎么让我有出息!

现在真的就有不少这样的孩子,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他们不会觉得自己过分,他们只认为这是基本的生活费,所以他们会怨恨父母,甚至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所以鼓励孩子的这种消费一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社交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到底和走入社会的人是有区别的。自己赚钱以后,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开销,张口和父母要钱的时候,就要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而作为父母,我们也不能无限降低底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大学的社交没有必要走出校园,当孩子有足够的条件的时候,自然可以逛商场,高消费,可以看演唱会,当自己囊中羞涩的时候,还是好好在学校里待着,不要让父母为难,因为你的一次开销,可能是父母一个月的生活费

心平气和的沟通,让孩子能够保持自我

最后想跟父母说的话是,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既不能无条件满足,也不能无端暴怒。

孩子和幼时不一样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被尊重,当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的时候,父母就心平气和跟他们沟通,让他们能够客观认识到自己的家庭背景,认识到父母的难处,父母和子女一条心,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统一标准,上大学以后生活费自然也没有统一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根据客观事实制定的,不要做人云亦云的那个人,否则就会很被动,同时也要顾全孩子的自尊心,跟孩子平和沟通,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父母尊重,当他们真正把自己当成家庭成员以后,就会为父母和家庭考虑,不会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去破坏建立起来的平衡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