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待在家里不出门, 谨防出现社交心理障碍

M同学是某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家在偏僻农村,因离校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待在省会城市里租房和生活成本太高,于是就回到家里。

M同学在家期间,也上各种人才网站投简历找工作,但基本上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隔几天再上网看看,网上还是那些已经投过简历的招聘单位,偶尔有新发布的招聘信息,也未必有合适的职位。

时间久了,M同学对于上网找工作这件事,既感到失望,又有些麻木。登录人才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刚离校时,同学之间别情依依,相互联系频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同学天各一方,上班的忙于工作,不上班的也变得懒散,所以,同学之间相互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M同学是这个偏僻山村里,几年来唯一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当初到省会城市的大学报到时,村里人都很羡慕。现在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又回到村子里,M同学感觉到,村里很多人的目光,从当初的羡慕变成了嘲笑,也许是M同学自己太过敏感吧,他回到家里后就很少出门,甚至都不好意思在亲戚家走动走动,到村子周围转转,每天待在家里上网,不是追剧看视频,就是打游戏。

M同学的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上大学还有助学贷款,现在大学毕业了却待在家里,M同学的父母很着急,天天督催他出去,到广东或者是到省会城市找工作。但是,由于疫情时不时出现,外出确实不便,并且没有具体目标,待在城市里也很花钱。

其实不仅仅是父母着急,M同学自己也很焦虑,于是求助就业指导老师。

一对一就业指导的形式,本来是视频对话的形式,但是M同学却希望采取语音对话的方式。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和老师视频?M同学回答,他现在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的形象,感觉自己患上社交恐惧症了。

M同学离校未就业回到家里,就业目标没有实现,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都出现明显变化,时间久了,心理上肯定会产生一些变化。虽然也不至于像M同学讲的那样,患上社交恐惧症,但是,也会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低迷,自信心降低,社交心理障碍等现象。

所谓社交心理障碍,是指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不愿交往、不敢交往的心理状态。当需要与人交往时,往往产生沟通困难,难以营造出愉悦的交流氛围。

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产生社交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没有实现就业目标,生活遭遇到挫折;第二是从学校回到家里,生活环境和状态产生了明显变化,暂时难以适应;第三是自信心降低,对未来迷茫。

对于像M同学这样的离校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该如何避免出现社交心理障碍呢?

一、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关于今年的就业形势,我在《一个就业指导老师写给2022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一封信》里做了详细分析,在各种讲座上也都讲过太多了。离校未就业的同学们一定要认清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困难,一定要理解我所讲的底层逻辑,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降低自己的求职期望。

在今年就业困难的形势下,离校未就业的同学们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找到工作”,而非“找好工作”,同学们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我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找到好工作,但现实是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所以,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同学来说,“找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二、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日程安排

很多同学在校期间生活与学习都很有规律,课程安排也有计划,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是有些同学回到家里之后,由于没有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生活被打乱了,作息没有规律,谈不上日程安排,既影响精神状态,也影响身体状态。所以,离校未就业的同学,待在家里期间,一定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做好每天的日程安排,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三、学习面试技巧,复习专业课程。

关于求职面试,还是需要学习一些实用技巧的,包括制作精美的简历,了解面试形式、学习面试礼仪、熟悉常见面试问题的应对技巧等。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相关课程,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学习相关内容。

另外,有些同学的专业技术性较强,未来面试中招聘官会提问专业的问题,也可能进行实操性考核,所以,同学们待在家里期间,专业课本不能丢,软件操作经常练,为可能的面试做准备。

四、练习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长期待在家里,比较少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降低,语言表达的自信心也会减弱。作为一个经常上课的老师,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果隔一段时间不讲课了,自己都感觉语言表达能力降低了。所以,同学们在离校未就业期间,要尽量保持与同学、朋友的语言沟通。如果是像M同学这样家在农村、又较少与人沟通的,要通过朗读练习等方法,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子在随时遇到面试时都敢于沟通、善于表达,积极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争取早日实现就业目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