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好的服务必定是超前的(69): “口头通知”的触达(中)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角度切入,看看如何通过双方之间的配合来提升知识的触达效能。

来自学生的配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和大家聊了聊“巧记”对于口头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对于已经掌握了“巧记”技能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紧跟教师的上课步伐,将其口头传授的知识全部记录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学生更像是得到了教师的“真传”,学习效能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而与此同时,学生又能不断深化“巧记”技能,并使其延续为一种终身习惯,给自己的发展带来无限赋能。

而如果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看,这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的默契,是非常完美的配合,最终也会促成更为高效的知识传授。

在教学活动中,这样的配合非常重要。

而对于大多数尚未掌握“巧记”技能的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充分意识到“巧记”的重要性,抛开自己以往的低效方式和懒惰习气,突破自我,主动向那些掌握“巧记”方法的学生求教。

此外,他们还需要为“巧记”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比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注力,确保自己能够以极高的专注度参与每一堂课,培养自己对于口头知识接收的敏感性,同时掌握一些快速记笔记的技巧。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异常困难的过程,需要漫长的适应过程。

虽然痛苦万分,但只要能够走出这一步,那么我们的学习成效必然会得到大踏步的提升,学习的底层能力也能够得到不断升维。

当然,要想最大化提升知识传授效能的话,单单依靠学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需要重视自己口头传授的知识,并同样能够加以识别和沉淀,为后续更为高效的教学工作赋能。

这便需要教师的“升维”。

来自教师的升维

对教师而言,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其逐渐掌握“巧记”技能,并养成习惯,最终形成长期的“涓滴”效应。

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充分重视自己的口头知识传授,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出自己话语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点。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其口头传授的知识或经验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在确保与授课计划、课件等严丝合缝的前提下,围绕这些知识点所进行的详细展开,此时聚焦的是知识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二类则是从广度上所作的展开,可能会涉及知识背后的各种信息,也可能涉及各种经验或是方法论的传授,这些往往会来自于教师的突发奇想或是灵感乍现;

第三类则是结合教师自身经历所作的展开,往往会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有些可能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而有些可能来自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奇闻异事。

这些小故事或多或少都与所要传授的知识点有关,有时也会隐含其他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活动中,口头传授主要集中在后两类知识之上,而这些知识的传授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发性,很难在一开始便以系统化方式呈现。

因此,教师需要就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思考,确保这些内容能够沉淀下来,并实现“转正”,更好融入到未来的知识传授之中。

基于过往的培训经验,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我们自身也需要进行速记。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把控授课全局,还需要对自己口头表述的内容更为敏感,一旦发现自己正在扩展知识、传授经验或者讲述一些小故事时,不妨进行快速记录,哪怕只是一两个关键词也行。

速记的作用在于能够主动将这些内容沉淀下来,将原本极易流失的口头知识点转化为可以在未来持续赋能的书面知识点。

笔者在对同事进行培训时,也会进行速记,并在培训完成后进行扩展,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补充到培训教程中,不断丰富和优化教程。

当然,这样的速记不应仅仅限定在自己的知识传授上,还可以及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形成一个问题集,给自己未来的教学工作带来赋能。

第二便是在授课完成后,对这些速记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和复盘,将其转化为更多的形式,比如:

有些可融入到PPT和课堂教学中,成为全新的标准知识内容;

有些可作为思考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有些可作为未来的考核试题。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对于口头知识传授的处理便能实现闭环化,并成为活跃于教学活动中的一股强大力量。

可见,要想最大化实现知识触达的话,需要教师(知识的发布方)和学生(知识的接收方)之间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最后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所列举的虽然是关于“口头知识传授”的例子,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面临的挑战都与口头通知异曲同工,我之所以要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点。

通过本例,我觉得在口头通知的触达上,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受众:对口头通知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能够第一时间将其识别出来,并通过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沉淀,形成可利用的书面通知;

发布方:注重自身对于知识的识别,重点关注那些自己无意识展开的知识,并在必要时对受众进行适当提醒。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举一个职场中常见的例会场景,看看我们如何识别例会上出现的各种口头通知,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后续的触达工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