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80后和90后的家长吵起来了! 只因教材惹争议, 谁的记忆出现错乱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80后到10后共同的记忆,作为小学时期学习的第一首教育同学们珍惜粮食的故事,已经成为“刻进DNA”的记忆。

但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却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有80后和90后的家长为此吵了起来,彼此都认为是对方背错了。

80后和90后的家长吵起来了!只因教材惹争议

光阴荏苒,00后已经步入职场,曾被认为最叛逆的90后也晋升成了学生的家长,而80后的家长们已经成为最积极的二“胎政策”响应者。

不过俗话说得好,养娃容易,教娃难,家长们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教育问题了,而在教育初期,无法避免的就是辅导家庭作业。

深圳一位80后二胎家长分享了自己在辅导学生作业时遇到的困扰: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老师留的作业是家长听写。

可当她说出“默写锄禾”的时候,学生却反驳道:妈妈,这首诗不叫锄禾,叫悯农。家长听后先是一愣,而后觉得非常窘迫。

于是便发帖询问大家,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对悯农是完全没有印象的,只记得锄禾:我不确定是自己记错了,还是有别的原因。评论区80后和90后的家长各执己见,都认为是对方记错了。

这位80后家长的急于求证的心情可以理解,比起这首诗到底是叫悯农还是叫锄禾,家长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

毕竟对于低龄学生来说,家长总是扮演着“什么都知道”的角色,而如今,一手二年级的故事,如果家长都说错了名字,那无疑会令学生认为:家长其实不是什么都知道。

家长更担心,自己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受到影响,学生以后不会再敬佩自己,甚至可能会有不再信任自己的可能。

随后热心网友提供了解释:这首古诗,过去在一些地区的老教材中,确实叫锄禾,但是后来就改版了,改版之后就一直叫悯农。

个别地区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及时地更换教材,导致一些80后的家长,对古诗的标题还停留在锄禾的阶段。

教材争议的背后,是两代家长不同教育观念的体现

经过对比,自然是悯农更适合作为这首古诗的标题,不仅通过简短的两个字概括了古诗的中心思想,而且与原文开头也没有重复。

了解真相的家长迫不及待地跟学生分享了这件事,谁承想学生早就不记得妈妈说错名字的事情,并且问道:既然课本已经改版了,那说明旧的已经是以前的事情了,妈妈为什么还要纠结它呢?一番提问令家长哑口无言。

一些90后的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无论这首诗叫悯农还是锄禾,都不影响学生从中学习到节约粮食的观念。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低龄段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在意无所谓的对错,在学习的初期,他们更在乎自己的主观感受,一件事比起对错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什么。

当然这不意味着学生的是非观念就无关紧要。只是做家长更应该明白:在学生面前由于好面子而争抢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

就如故事中的那位二年级学生一样,他并没有刻意记着家长说错标题这件事,反而是家长由于过于担忧,而对这件事斤斤计较。

这也体现了80后和90后家长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80后一代人给大家的普遍印象是踏实、务实,因此他们成为家长之后,更倾向把自己塑造成传统的父母形象。

因此80后父母非常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犯错,起到错误的榜样或是因此影响了自己在学生内心的完美形象。

而90后作为公认的叛逆的一代,比起传统的家庭观念,他们更在乎学生的真实感受,希望以自由、轻松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学生自主判断的能力。

毕竟家长再不舍,也不能一直陪伴着学生走完所有的人生路,雏鹰终究是要离开巢穴展翅高飞的,与其担心他们会受伤而束缚住学生的翅膀,不如放手一搏,给他们选择天空的方向。

笔者寄语: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一丝一毫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家长们的广泛关注。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应放下焦虑的教育心理,少一些面子上的过不去,多一些尊重与聆听,才能成为亦师亦友的新时代优秀父母。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