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不破不立: 做题家前途渺茫, 未必是什么坏事儿

这么多年来,很多媒体一直渲染这样的宣传:什么高考改变命运;什么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好好学习,才能不用当工人,成为人上人。

可话说,这么宣传,本小编就不明白了:这种宣传本质上,是不是对工人、农民乃至普通广大劳动者的一种歧视?这种宣传话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肯定少不得会出现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的性格。事实上,在当代社会,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了。

1、隐形啃老

在媒体常年宣传之下,人们对工人、农民的职务产生厌恶心理,甚至因为多读几天书,多洗了几年脑,也导致多数人对生活的本质失去了认识。很多人认为:做办公室,找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标配。但现实往往很残酷。

于是太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以“上进”的名义在家啃老:比如我就认识不少本科毕业后,在家考公,一直考到35岁的。而且,这些都是全职考公模式。其实骨子里,这些人也没幻想真能考上单位,只不过,拈轻怕重、不愿意踏实劳动的思想,驱动他们以考公的名义长期啃老罢了。

2、生活残酷

其实生活是残酷的。即便是所有人都拿到博士研究生学历,也依旧需要有人去扫马路、搬砖、抬钢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而且,从比例来看,不好的工作其实才是主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都是一瓶苦酒。其实这个道理,50后、60后、70后都明白——尽管他们这几代人,主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

但是这个道理,偏偏当代年轻人和当代中小学生家长不懂。而让人无语的是,85后这代人以后,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学历提高,认知水平反而不如50后,这其中原因何在?难不成,真的是读书读坏脑子了?

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有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好的内容没吸收到多少,反而变得矫情,变得性格扭曲:比如拈轻怕重、看不起普通劳动。所以,宁可活在幻想里、宁可啃老,也不愿意去做一个踏踏实实劳动、敢于面对生活的勇士。

3、做题家的变革

这几年,做题家普遍感觉生活有些困难。尤其是很多人赫然发现,在当代社会,想要取得发展,光会做题,光有一张不值钱的文凭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可能有的人,才大专毕业,但为人机智,成了优秀的业务员,而有的985高材生,除了会做题以外,乏善可陈,毕业后除了考单位,啥也干不了;有的人可能自考本科毕业,但通过运营,有了产业当了老板,而有的人,可能读到博士,还只能混到靠送快递谋生。

总之,仔细观察会发现:做题家的好日子已经过到头了。不过,我个人觉得:不破不立。

就中国近代史而言,科举制度崩盘,才有近代工商业的小高峰,同样,做题家的日子困难也不是坏事儿:只有做题家举步维艰,才能发展工匠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