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阅读理解并不难, 掌握这3个要点就够了

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文章考察的就是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不会阅读文章,通常是读的太少,加上方法不正确。要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加以科学的引导方法。

可是作为家长,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希望下面的分享可以帮到你哦。

01 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

• 第一,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这是小学阅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 第二,要有使用工具书和查阅工具书习惯。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离不开字典、词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学习中,若是直接告诉孩子词语的意思,就有点越俎代庖的做法,无形中造成了孩子对字词理解能力的低下,从而影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工具书的使用上一定要改变。

• 第三,教会孩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02 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的孩子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需要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

但学习一定是有法可依的,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下面这些:

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

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如《金色的草地》,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这句话中草地到底为什么可爱,蒲公英为什么有趣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知道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因此,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意思,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

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孩子们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

如三年级《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这一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在读时,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孩子一下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3指导孩子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4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

孩子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03 正确阅读的方法

我们可以教孩子哪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呢?

1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②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孩子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④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孩子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2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孩子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